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
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合同因为劳动者的行为符合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而无效,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依照第四十条和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
如果劳动者从事接触危害作业而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处于孕期、产期或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还存在其他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以上规定,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是我国特别强调的,对于这些员工,除非存在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或员工本人提出或协商一致的情况,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除劳动合同。这些员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近年来,由于生育高峰,许多单位不愿意招聘适龄的女性员工,甚至不允许女性员工在合同期内怀孕。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用人单位应该完善内部管理和规章制度,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而不是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解除劳动合同。
综上所述,认为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是错误的。除非员工本人存在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员工本人提出或协商一致的情况,否则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严重失职的法律判定标准以及处理方式。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严重失职导致用人单位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受到法律关注。以案例说明,单位依据合法的规章制度解除严重违纪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仲裁过程中,单位提供的经员工签字认可的《员工手册》成为判定员工是否严重
关于劳动法相关规定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包括拒绝违章指挥、保护生命安全等。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劳动合同在特定情况下的变更和解除情况,如用人单位名称变更、合并分立等情况下的合同效力问题,以及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条件等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