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在职劳动者都担心失业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竞争。那么,如果因各种原因与雇主解除劳动合同或被解雇,失业人员如何获得经济补偿金呢?以下是相关资料整理:
1. 因疾病或非工伤,在停工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雇主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的人员;
2. 因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的人员;
3. 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且双方又不能协商一致变更劳动合同的人员;
4. 属于单位经济性裁员范围内的人员;
5. 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6. 由于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致使劳动者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7. 由于单位没有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致使劳动者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
1995年12月31日以前与单位签订或续签劳动合同的原固定制职工和从社会上录用的合同制职工,在劳动合同期满后,企业不愿与其续订合同的。
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取决于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单位应支付相当于员工一个月工资收入的补偿金,但一般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除外)。工作年限不满一年的,按一年标准支付。
月工资收入是根据员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月实得工资性收入计算的。如果月工资收入低于本市规定的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对于一些难以准确计算月工资收入的员工,双方可以协商确定经济补偿金。如果协商不成,则按同期该单位职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计算。如果连单位职工平均月工资收入也无法确定,那么应按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月工资收入的标准来支付经济补偿金。
解雇可能导致劳动者失业等问题,因此无论是在职还是刚被解雇的员工,都应该注意解雇后经济补偿金的领取问题。这有助于解决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公益岗位合同解除的法律依据,包括劳动合同期满或出现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劳动合同终止的其他情形等。在公益岗位上,劳动合同不适用关于无固定期限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医护员工被裁员后的维权途径。文中详细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补偿要求和补偿标准。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应向被裁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如协商不一致单方面解除则构成违法解除。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确定。同时,文章还提到了裁员时的优先保留人员以及
某汽车品牌大裁员的情况及裁员是否需要支付赔偿金的法律条文。依据《劳动合同法》,裁员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针对能力不足的员工,无需支付补偿金。支付标准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具体标准包括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等规定。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或违反竞业限制协议这两种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才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违约金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双方在约定违约金时应遵守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