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三)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四)患职业病;(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六)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一)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二)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三)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
(一)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二)职工从单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途中受伤,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的“上下班途中”;(三)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伤,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
(一)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二)职工受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期间,在学习单位安排的休息场所休息时受到他人伤害;(三)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其他单位且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在车辆运营中伤亡;(四)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用人单位临时雇用员工受伤;(五)国家机关聘用人员工作期间死亡;(六)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伤亡;(七)职工因公外出期间死因不明,证据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导致死亡。
(一)故意犯罪;(二)醉酒或者吸毒;(三)自残或者自杀。
发放工资记录在确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劳动关系确认的条件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说明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成立,以及工资记录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不同依据、适用法律、主体资格、关系性质以及工作实施和责任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关于主体工程劳务分包的规定。总承包单位可将部分工程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主体工程除外。总承包单位负责主体结构的施工,劳务分包无需经过发包人同意,但需要分包单位对总承包单位负责,且总承包单位需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强
实习期的性质以及是否属于劳务合同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实习期的大学生不被视为劳动者,因此不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主要围绕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关系建立展开。
我国关于60岁员工签订劳务合同的法律依据。劳动者退休后不再享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需签订劳务合同。同时,关于兼职员工的劳动关系,司法审判机关持肯定态度,只要符合劳动法规定且得到用人单位同意,兼职员工应享受劳动法保护。但劳动者在从事兼职活动时,应保护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