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这两项法规的调整对象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指的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而劳动者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能力、能独立自主地选择用人单位并建立身份隶属关系、服从用人单位的组织管理、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的自然人。
根据这个标准,受伤的当事人在实习期间仍然是学生而不是劳动者。因此,实习期间因工作造成的人身伤害无法认定为工伤。
在实践中,对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造成的人身损害,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直接明确的规定。
根据校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本质,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实习生为单位提供一定的劳动,但这只是实际学习的手段之一。
如果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应按照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签订的实习协议进行处理。如果双方没有签订书面的实习协议,可以参照《合同法》中有关技术培训的条款解决。如果按照上述规定或约定仍无法解决实习生实习期间人身损害的问题,可根据《民法通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有关过错责任的规定,根据实习人员和实习单位过错的大小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责任,需要看实习单位与学校是否就实习生的人身伤害问题签订了相应的实习合同,或者学校在实习的指定与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
如果双方签订了合同,就按照合同的具体内容执行。如果实习单位与学校之间没有签订具体的合同,就按照侵犯人身损害案件进行处理,可以向实习单位要求赔偿。如果学校在选择实习单位过程中存在过错,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种责任被定性为学校疏于管理的责任,即疏于实习安全教育落实之责任。
实习协议的内容。协议包括实习安排、实习期待遇、甲方权利和义务、乙方在实习期应遵守的规定以及其他事项。实习部门、岗位、时间和内容都有明确说明。同时,协议还规定了实习补贴、考核评价和保密要求等。实习期不构成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纠纷。
2006年3月13日,成某在实习过程中,左手不慎被钢带轧伤致九级伤残。后因赔偿问题协商不成,成某遂将公司和学校共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164253.73元,除去公司已付款项,还要求赔付79912元。成某认为其虽在公司参加实习,但仍为学校学生,并非劳动法规定 的劳动者,故
认定工伤的前提是双方属于劳动关系,而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但是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人身损害赔偿。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工资,我国法律中没有进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
实习生实习期间不认定为工伤的具体原因:。可见,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及劳动就业保障范围都作了明确规定,而依据该条规定,在校生并不符合“劳动者”定义的条件。他们在实习单位实习期间的身份仍然是在校学生,实习的本质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不会因学习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