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岗位通常是劳动者工作内容的重要体现形式,而工作内容又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在实践中,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中约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员工必须服从。”实践中,这一条款的法律效力引起了很多劳动争议。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劳动力相对供过于求的状态,造成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导致劳动者弱势地位尚未全面改变,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凭借其优势地位,为减轻其负担,擅自调动劳动者工作岗位,并以此为由减少薪水、不愿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导致侵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屡见不鲜。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直接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包括二种情形:一是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可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二是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可由用人单位调整工作岗位。除此之外,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变更劳动合同须经双方协商同意,该电子公司擅自变更石-亮的工作岗位,导致石-亮工资降低,致使其被迫离职,石-亮不存在过错,该电子公司以此为由不支付石-亮经济补偿金的理由不能成立,故乌市中院维持原判。
此外,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特别解除权,但此权利是在出现了法定的事由,劳动者无需向用人单位预告就可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也仅仅限于用人单位有过错行为的情况下允许劳动者行使特别解除权,并有权取得经济补偿。
法人变更对劳动合同的影响。虽然法人变更不会直接导致劳动合同的解除,但如果企业要求劳动者重新签订,则合同会被解除。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协商解除、基于法定事由解除以及约定事由解除。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受到一定限制,对于特定情形的劳动者不得解除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支付情形。包括未提供劳动保护或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未缴纳社会保险费、规章制度违法、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或变更合同等十一种情形。劳动者在以上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劳动关系变更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协商变更流程、劳动合同变更的具体形式和条件,以及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要求。双方应遵守法律规定,保护各自的权益。当生产经营条件或岗位需求变化时,双方需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并签订书面协议,确保
张某与公司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件。张某在公司工作期间遭遇调岗降薪问题,并面临公司解除合同的争议。庭审实录中,双方就张某是否自动离职、是否应按照工程师的工资标准补足工资差额、保险缴纳及加班工资等问题展开辩论。张某及其律师提出了相应的反驳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