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往往忽视了对应聘员工的评估和考察工作,习惯上将重点放在事后考核上,即先招聘员工再决定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在试用期辞退。然而,在《劳动合同法》的背景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试用期的劳动合同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招聘员工时,用人单位必须转变观念,将“事后考核”变为“事前考察”,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岗位的员工,招聘时必须谨慎,进行员工的背景调查工作,严格筛选面试者,重要岗位由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联合面试,确保能够招到合适的人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必须在录用条件上事先进行公示。公示的目的是让员工知道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并为用人单位提供证据证明员工已知悉录用条件。
那么如何进行公示呢?以下是几种方法:
在明确录用条件并向劳动者公示后,接下来就要进行试用期的考核。因为用人单位要解除试用期员工的劳动合同,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而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需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因此,考核需要围绕事先设定的录用条件进行。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试用期届满前,必须对试用期的员工去留做出选择。如果员工在试用期内仍然难以确定是否符合录用条件,不能通过延长试用期来继续考核。因为“不符合录用条件”这一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仅限于试用期内使用,一旦超过试用期,用人单位就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在试用期届满之前,必须对试用期的员工做出选择。如果员工不太符合录用条件,需要按照“从严控制”的原则,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当然,用人单位必须找出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具体事实,以此为依据解除劳动合同。
我们已经提到,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常用理由是员工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因此,企业要想利用这一法律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在招聘时对录用条件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对录用条件必须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切忌一刀切或将录用条件空泛化、抽象化。例如,对于符合岗位要求,不能仅仅说符合岗位要求,而应该具体说明岗位要求是什么,如何衡量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录用条件应该结合共性和个性。
所谓“共性”指的是所有岗位员工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例如诚实守信,在应聘时如实告知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包括教育背景、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所谓“个性”指的是每个企业、每个岗位或职位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有些岗位可能有学历要求,要求获得相应证书;有些岗位可能有技术要求,如符合企业招聘时对岗位职责的描述等。录用条件的共性可以通过规章制度明确,而录用条件的个性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单独的协议等进行明确。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包括用人单位需提前说明裁员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并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等步骤。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程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裁减特定员工的范围,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中国关于退休离职补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详细描述了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多种情形和标准计算方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职工在遭遇工伤时的相关待遇和费用支付方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伤治疗、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等,旨在为公众普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工人退休年龄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群体,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工人等,详细阐述了他们的退休年龄和相关条件。此外,还包括特殊工种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等特定群体的退休政策。最后,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