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因此,离职满一个月后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申请人需要收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根据法律规定,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的。
如果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仲裁时效期间会因此中断。一旦中断发生,仲裁时效期间会重新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被暂停。一旦中止的原因消除,仲裁时效期间会继续计算。
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然而,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一年内提出申请。
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当事人不服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申请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意味着,一旦仲裁部门作出不予受理的通知书,劳动者将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
劳动者有权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目前,医疗保险实行职工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劳动者如若因病住院,在约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超过规定费用的部分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其余部分由企业和就医者合理分担。劳动者如若失业,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生病,并在户籍所在地的指定医院就医的,可以申请医疗补助金。劳动者达到国家或本市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满足缴费年限要求的劳动者可以按月终身领取养老金。
劳动者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时,有权监督单位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以参照国务院的相关规定了解情况。同时,劳动者还有权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职责,例如为劳动者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及时发放"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结算单"、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等。
劳动者有权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信访、职业介绍机构等部门,了解国家和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如果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记录或"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结算单"有疑问,劳动者可以凭个人身份证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时间。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之日起生效,而裁决书则在送达后并不立即生效。当事人如对裁决书不服,可在15日内向法院起诉,否则裁决书将产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的生效时间有所不同。
劳动仲裁的受理条件,包括申诉人资格、争议类型、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申请要求、时效条件以及申请材料要求等。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多种劳动争议,如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等争议。但不包括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的争议,这些属于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的相关问题。申请人因劳动争议在仲裁时效范围内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了多项仲裁请求,包括支付加班工资、补足最低工资差额、支付生活费、返还社会保险费用以及补交社会保险等。申请人主张在工作期间存在加班未支付工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未支付生
李某与劳服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李某在劳服公司工作期间,因工资福利待遇低及未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产生争议。案件分析涉及劳动仲裁时效和劳动保障监察时效的规定,以及不同观点对李某诉求的看法。最终,根据规定,李某的仲裁申请已超过时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