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申请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先决条件和必经程序。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申请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信息,申请请求和事实根据,委托代理人的资格及代理权限等。
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包括判断申请人与本案的利害关系,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以及申请材料是否齐备符合要求等。如果申请材料不齐备或有关情况不明确,仲裁委员会会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仲裁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请书后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如果仲裁委员会不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仲裁前的准备阶段,仲裁庭应根据调查的事实拟定处理方案。同时,仲裁庭还要组成仲裁庭成员,并对可能存在回避的成员作出决定。仲裁庭人员还需要调查、收集证据,查明争议事实。对于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由法定部门进行,如果没有法定部门,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进行。此外,仲裁庭成员还要根据调查的事实拟定处理方案。
在仲裁审理阶段,仲裁庭应提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日期和地点,并进行先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仲裁庭会及时进行仲裁。在开庭裁决阶段,仲裁庭会对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进行审查,并进行调查。根据当事人的意见,仲裁庭会进行调解或作出裁决。裁决书应当明确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仲裁庭应在规定期限内结束仲裁,并制作裁决书。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
申诉人在某公司工作期间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争议。申诉人因无法适应新的工种而要求被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7000元。申诉人在公司工作了数年,根据劳动法规定,应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被诉人未为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也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为维护自身权益,申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