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纠纷案件时,应当以当事人的具体诉讼请求为审理对象,不受仲裁裁决的限制。法院有权对仲裁裁决进行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审查,并对有瑕疵的仲裁裁决作出撤销的决定,以纠正错误的判决。
在审判实务中,常常遇到原告的诉讼请求与其申请劳动仲裁时的请求范围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根据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的规定,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经过劳动仲裁,但并不意味着原告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来说,前两种情形的诉讼请求均未经过劳动仲裁,但是这两种情形与劳动仲裁的事项基于同一事实而产生,相互之间具有依附性和关联性。根据及时、有效处理纠纷的原则,应当合并审理这些请求。至于最后一种情形,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与劳动仲裁的事项并非基于同一事实而产生,也不应一概否定合并审理。
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一裁二审”制和仲裁前置程序,有时候增加了劳动争议解决的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一个劳动争议纠纷可能需要经过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对仲裁不服的一审程序和对一审不服的二审程序。而一般的民事案件只需要经过一审、二审程序即可生效。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弱势地位,简化程序。但实际上,这却导致了比一般的民事纠纷更多的程序和更长的期限。如果法院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超过申请劳动仲裁范围的诉讼请求一概不予合并审理,会增加当事人的负担,浪费司法资源。
我认为,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的立法精神是充分发挥劳动仲裁部门熟悉劳动业务的优势。劳动仲裁无需支付费用,结案速度快,手续简便,方法灵活。这既方便了当事人,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减轻了法院的工作负担,保证了审判质量。如果违背了该立法精神,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的规定将失去意义。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xx市XX有限公司与XX之间的劳动仲裁案件被告上诉法院的情况。原告公司认为仲裁委员会关于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的裁决错误,被告的工作年限不满半年,申诉部分已丧失请求权,并且被告放弃了领取工资的权利。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不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仲裁开庭后多久出裁决书的问题。劳动仲裁裁决书的制作时限为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对于复杂案件可延期十五日。仲裁庭开庭前有告知开庭审理日期地点和发出公告等准备流程,庭审流程包括开庭开始、庭审调查和庭审辩论等阶段。最终裁决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