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证责任的归责
举证责任,是指当法律要件事实在争议处理程序中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负有证实法律要件的当事人一方所承受的裁判者作出于其不利判断的危险。
“法释〔2001〕14号“第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工伤案件的举证责任
1、在工伤赔偿案件中,关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认定的举证责任,不应当完全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1)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第19条规定,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工伤认定办法》第14条进一步规定,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部门可以根据受伤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2)职业病认定的举证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53条规定,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这都表明,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用人单位有无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者患病是否由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发生争议时,用人单位对其无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者患病不是其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而劳动者对其提出的用人单位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该职业病危害因素致使劳动者患病的主张,不应当负举证责任。
2、工资拖欠案件的举证责任,在工资拖欠案件中,劳动者只需要举证证明其已履行劳动义务即可,而对用人单位未付工资的事实不应当负举证责任。《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第6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这表明,用人单位有义务保存已支付工资的证据,而劳动者一般不可能掌握未支付工资的证据,在劳动者提出已履行劳动义务的证据并提出追索拖欠工资的主张时,如果用人单位不能举证证明已支付工资,就应当认定未支付工资的事实并支持劳动者的主张。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
对醉驾撞死人的处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