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对于因用人单位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引发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也明确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对于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辞退、除名、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导致的劳动争议,同样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此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一般民事案件中,举证责任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负担,即“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证据支持其诉讼请求,将承担不能举证的后果,这种后果主要表现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不支持其诉讼请求。
然而,由于劳动争议具有特殊性,不完全适用于“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劳动者难以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换句话说,尽管劳动者提出主张,但举证责任却在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无法举证推翻劳动者的主张,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因此,“谁主张,谁举证”并非普遍适用,在许多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也会根据特殊的法律规定,根据“举证责任倒置”的相关规定来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发生工伤,劳动者如何申请公司理赔的问题。劳动者可以通过提供工资支付凭证、身份证明文件、招聘记录、考勤记录和其他劳动者证言等证据来认定劳动关系。其中,部分凭证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