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一方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期限为60日,后来修订为一年,以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一方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允许由法院决定。
单位应当自伤害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若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伤害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若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则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则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期限应当自收到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之日起计算。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的时间,则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若劳动者能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则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若劳动者无法证明,则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若用人单位连续拖欠工资并以申请仲裁时效进行抗辩拒付,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则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公平保护,适度向劳动者倾斜。其根据是将生存利益置于经营利益之上。然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还遵循维系企业发展的原则,不会对企业进行过度损害。劳动者和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双方都应当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并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一旦案件结案,双方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因为个人、企业和社会构成更大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人都有责任按照法律行事。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工伤认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和流程、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情形以及视同工伤的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及办理流程、劳动仲裁的程序和时效等相关内容。为保证工伤认定的客观公正和简捷方便,制定了相应的工伤认定办法。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劳动仲裁的受理条件,包括申诉人资格、争议类型、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申请要求、时效条件以及申请材料要求等。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多种劳动争议,如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履行等争议。但不包括国家机关与其公务员之间的争议,这些属于人事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