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一方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期限为60日,后来修订为一年,以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
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一方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在障碍消除后的10日内,可以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允许由法院决定。
单位应当自伤害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若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伤害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若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则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则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期限应当自收到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之日起计算。若用人单位无法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的时间,则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若劳动者能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则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若劳动者无法证明,则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若用人单位连续拖欠工资并以申请仲裁时效进行抗辩拒付,法院不予支持。
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则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公平保护,适度向劳动者倾斜。其根据是将生存利益置于经营利益之上。然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还遵循维系企业发展的原则,不会对企业进行过度损害。劳动者和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双方都应当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并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一旦案件结案,双方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因为个人、企业和社会构成更大的利益共同体,每个人都有责任按照法律行事。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