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刘先生入职海沧某石料公司,从事风钻等工作。然而,2010年3月25日,刘先生感觉身体不适离开公司,并在2010年3月29日获得医院出具的“尘肺1期”的初步诊断。2011年6月14日,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认定刘先生属于职业病观察对象,并建议他在一年后进行复查。
由于公司不愿支付刘先生离职后的工资及医疗费,双方产生了纠纷。经过劳动仲裁和两审,法院判决公司应支付刘先生自2010年3月26日至2011年6月14日的工资,并支付其医疗费。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2012年6月25日,刘先生再次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查,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二次出具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诊断结论仍然是刘先生属于职业病观察对象,并建议他一年后再次复查。因此,刘先生于2012年7月24日向海沧区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请求公司支付他2011年6月15日至2012年6月14日的工资。由于双方对劳动仲裁裁决均不满意,他们分别向海沧法院提起诉讼。
刘先生认为,他应该享受职业病待遇,因为疑似职业病病人的劳动关系应该延续到观察期满,双方劳动关系仍然存在,公司应继续支付他在疑似职业病期间的工资。
公司认为,双方的劳动关系仅延续到2011年6月14日,之后双方依法解除了劳动关系,刘先生没有理由要求公司支付2011年6月15日以后的劳动报酬。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海沧某石料公司支付刘先生医疗费372元及其2011年6月15日至2012年6月14日的工资2.58万余元。
观察期内能否享受职业病待遇是本案的争议焦点。观察期间并非法律概念,对于职业病而言,法律仅规定了确诊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原卫生部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并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同时,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根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可以判断刘先生是疑似职业病的观察对象。因此,用人单位应支付刘先生在医学观察期间的工资及医疗费。
一起关于疑似职业病患者的赔偿案例。小刘因从事石料公司风钻工作,被诊断出疑似尘肺病并被列为职业病观察对象。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支付其医疗费用和工资,并且不能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通过法院一审判决,证实了即使只是疑似职业病患者也能获得相应赔偿,相关
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合同期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包括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三种类型,同时规定了试用期的时间和要求。合同中也明确了工作内容及要求、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岗位工作要求、安全操作规程、工资报酬
劳务派遣公司与建筑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劳务派遣公司通过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和劳动雇佣协议,向建筑公司派遣劳务人员,并帮助其招聘符合要求的员工。同时,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需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约定派遣细节。关于劳务派遣发工资的合法性,只要遵守法律规定,即可合
一人公司解散后的资金分配问题。在完成清算后,按照法定顺序清偿债务后,剩余财产归唯一股东所有。对于因公司解散而被动离职的员工,用人单位需按照员工工作年限支付相应经济补偿。详细补偿标准依据员工平均工资和合同解除前未履行的通知期限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