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报童工行为时,需要收集相关的物证、书证等证据材料,以支持举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举报人可以提供使用童工的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以证明童工的年龄不符合法定劳动年龄。
举报人可以提供童工工作的照片、录音、人证等证据,以证明童工确实从事劳动活动。
如果没有直接证据,举报人也可以向劳动局提供线索,让他们展开调查,以获取更多证据。
如果发现有人使用童工,可以向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举报:
举报人可以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童工行为,以便他们采取相应的行动。
举报人可以直接拨打公安机关的举报电话110,向他们报告使用童工的情况。
举报人可以拨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举报电话12315,向他们报告使用童工的情况。
举报人可以拨打劳动部门的电话12333,向他们报告使用童工的情况。
对于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按照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对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进行处罚。对于在使用有毒物品的作业场所使用童工的情况,将根据《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的罚款幅度或者每使用一名童工每月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进行重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还将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并由用人单位承担所需交通和住宿费用。
对于单位或个人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的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按照每介绍一人处5000元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对于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的情况,将吊销其职业介绍许可证。
对于未按规定保存录用登记材料或伪造录用登记材料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处以1万元的罚款。
对于无营业执照、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单位以及未依法登记、备案的单位使用童工或介绍童工就业的情况,将依照前述处罚标准加倍罚款,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
如果童工患病或受伤,用人单位应负责将其送往医疗机构治疗,并承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关于童工的问题,明确指出在我国,最低打工年龄为16周岁,因此15岁打工被视为童工。企业雇佣童工违法,且童工的劳动合同无效。对于雇佣童工的企业,应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同时,虽然劳动合同无效,但童工应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