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 > 前单位公积金没转到现单位怎么办

前单位公积金没转到现单位怎么办

时间:2023-11-14 浏览:9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220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要为劳动者购买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有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公积金可依法提取,那么前单位公积金没转到现单位如何处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前单位公积金未转入现单位的处理方法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前单位公积金未转入现单位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单位在录用职工后,应在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转移手续。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单位应在劳动关系终止后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转移或封存手续。

请求原单位办理变更登记

劳动者可以向原单位提出请求,要求其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这意味着原单位需要将劳动者的公积金账户信息进行变更,将其转移到现单位所在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

同时,劳动者还可以要求原单位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转移手续。这意味着原单位需要将劳动者在该单位的公积金账户余额转移到现单位所在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职工有权督促单位按时履行以下义务:(一)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登记或变更、注销登记;(二)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转移或封存;(三)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个人住房公积金提取流程

提供个人身份证及相关证明材料

个人需要提供自己的真实身份证及其复印件,并根据不同的提取目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然后,需要填写《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并由所在单位加盖预留印鉴以确保有效性。

前往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办理

个人需携带上述证件、申请书和相关证明材料前往职工公积金缴存开户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办理。

审核申请及材料真实性

经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审核,确认个人情况是否符合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并核实所提交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补齐文件和申请条件

如所提供的文件不完整,个人需尽快补齐。如果个人申请条件符合要求,个人情况填写正确且身份真实,公积金管理中心将批准提取请求,并通知个人前往指定银行办理支付手续。如果个人不符合申请条件,公积金管理中心将通知个人,并说明无法提取住房公积金的具体原因。

审核结果通知

一般情况下,个人提出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尽快将结果通知个人。

提供个人储蓄账号

经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个人需要提供指定银行的个人储蓄账号。随后,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将办理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手续。

提取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办理完住房公积金提取手续后,将提取的金额划入个人提供的账户中。个人只需携带银行卡前往银行即可提取住房公积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薪资证明包括个人信息、职位、薪资收入等详细信息,并作为信用调查、贷款和信用卡额度审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虚开收入证明会带来风险,如银行起诉企业和产生劳动纠纷等。因此,在提供薪资证明时应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 外出务工人员的界定

    外出务工人员的界定问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了务工人员的含义,并指出其属于社会学基础阶层。根据不同阶层分类,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民等阶层。同时,文章还涉及雇佣关系和劳动法的保护问题,指出法律对务工人员的身份地位和救济途径

  • 江苏省住房公积金投诉规定是什么?

    单位没有交住房公积金可以向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

  • 辞职后住房公积金怎么办

    1、劳动者辞职后,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的30日内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封存手续;如果劳动者找到新单位的,则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转移手续。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

  • 辞职后住房公积金如何应对
  • 前单位公积金没转到现单位怎么办
  • 股东抽逃资金的行为表现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