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的风险
1、反向激励
股权激励方案(如:激励对象的确定、激励模式的选择)设计不合理,方案制订的程序不透明、不公开,会制造公司内部的不公平,打击员工积极性,严重的更会直接导致人才流失。
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要求公司建立较完备的管理考核体系。例如:管理层的对激励对象的选定,可以引用公司过往的业绩考核记录;激励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公示、反馈的流程,让员工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平等。
2、内部人操控
股权激励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即是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难题,使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利益在较长时期内尽量保持一致。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管理层往往既是激励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者,又是受益者,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在“重激励,轻约束”的模式下,很容易诱发激励对象的道德风险,为了自身利益操控财务指标、股价、从事风险更大的投资行为等,从而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
为此,在制订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引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下设立更为独立的薪酬管理委员会,行权的周期应适当延长,行权条件宜采用更为综合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增加股权回购或剥夺期权等约束性条款以增强方案的灵活性。
3、流于形式或沦为套现工具
激励门槛过高,往往无法实现激励目的,或使激励对象觉得遥不可及,或会产生某种受骗上当的感觉。激励门槛过低,则激励对象无需努力即可轻松获得高额利益,沦为一种套现工具,使股东对激励计划产生怀疑和挫折,其他公司员工则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加强激励计划制订的科学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案。特别的,需要强调公司发展速度对激励效果的作用。若缺乏公司发展作为保证,则公司期权的价值无法体现,业绩分红也不能正常实施,不仅一切的激励措施都可能成为浮云,而且会透支股东信用,损害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财务成本过高
股权激励其实是一种人力资本与资本共同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关乎到公司成本问题,在财务上如何计算股份支付的成本,并将其作为费用处理,而这恰恰是被企业家忽视的问题。短期内激励幅度过大,会显著降低当期的公司财务指标,导致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这对计划或正处在融资阶段的企业而言,无疑将构成意料之外的打击。
学习一下关于股份支付的会计制度,对计划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而言是必要的。另外,考虑到通常行权价格波动不大,而公允价值会随公司价值增长而显著上升,这意味着越在后期行权公司所负担的成本将越高,因此有必要调整行权节奏,特别是协调好和融资的时间点。
5、股权形成的瑕疵
激励事小,失节事大。在融资及上市阶段,投资者都非常关注公司历史沿革,特别是股权的演变过程。小小的股权激励如果埋下隐患,则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公司,以股权激励为名,进行利益输送,选择的所谓激励对象经不起考证,明显不符合公司利益,且给予异常优惠的价格;有的公司在融资前,搞突击入股。反此种种,都会埋下祸根,造成公司股权形成历史上的瑕疵,并且这类硬伤往往是无法纠正的。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薪资证明包括个人信息、职位、薪资收入等详细信息,并作为信用调查、贷款和信用卡额度审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虚开收入证明会带来风险,如银行起诉企业和产生劳动纠纷等。因此,在提供薪资证明时应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企业发展周期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阶段需要解决员工短期和长期激励问题。初创期很难提供现金奖励,股份成为首选。激励对象最好是全体员工,特别是关键人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其目的主要包括将经理人、股东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捆绑起来,打造利益共同体;让经理人分享企业成功的喜悦,同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留住人才的一种长期激励方式。个人因任职、受雇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由上市公司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扣缴个人所得税。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