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当年允许计提工资薪金支出时,首先需要以工资总额基数为依据。工资总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实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或上年度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来确定。如果纳税人的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小于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如果纳税人的实提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
根据“实际发放”的原则,纳税人确定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时,需要考虑提取的效益工资用于建立工资储备的部分、未发放的部分或者改变用途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而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作为纳税调整增加处理。然而,在以后的年度实际发放时,这些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作为纳税调整减少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在1998年及以前年度的工资节余不受纳税调整影响。
工资总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来确定。如果纳税人上年度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小于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如果纳税人上年度实提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的部分,则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应纳税所得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经税务机关检查或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去因形成工资储备或加上因动用1999年及以后年度工资储备而发生的纳税调整额后的数额。同时,还需要考虑第四点的计算口径。
挂钩浮动比例是指在保证应纳税所得额比上年度增长1%的前提下,工资薪金支出才能比上年增长0.9%或0.9%以下。纳税人在0.9%以下可以自行选择挂钩浮动比例,如0.7%、0.8%等。
当年实现毛所得额是扣除了工资总额基数及附计的“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但未扣除新增工资或加上减提工资及附计的“三费”,和未加上因形成工资储备或未减去因动用1999年及以后年度工资储备而发生的纳税调整额前的所得额(或减亏额)。
需要注意的是,当年纳税人在成本列支的工资额不一定是工资总额基数,但在代入公式计算新增工资(或减提工资)时,必须虚拟以工资总额基数计入成本而不是实列工资计入成本的毛所得额(毛亏损额)。同时,在计算毛所得额时,不应考虑当年形成或动用工资储备的纳税调整数额。
刘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纠纷的劳动争议案件。刘某因个人原因未能按时回公司报到,而公司按规定发布公告通知后解除了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操作合规,驳回了刘某的请求。
工伤职工的福利待遇与在职员工是否一致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后,享受保留劳动关系、安排工作或发放伤残津贴等工伤待遇。但工伤职工不能享受企业内退、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且被评定伤残等级后将停发原工资福利待遇。如
支付职工出差借款、收到出差人员交回的差旅费剩余款、报销差旅费大于借款的账务处理方法
关于职工出差涉及借款、差旅费报销与账务处理的流程。内容详述了如何支付职工出差借款,接收出差人员交回的差旅费剩余款,以及当报销的差旅费大于借款时的处理方法。包括记账科目选择,具体操作流程,旨在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保证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员工权益。
外出务工人员的界定问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了务工人员的含义,并指出其属于社会学基础阶层。根据不同阶层分类,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民等阶层。同时,文章还涉及雇佣关系和劳动法的保护问题,指出法律对务工人员的身份地位和救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