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当年允许计提工资薪金支出时,首先需要以工资总额基数为依据。工资总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实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或上年度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来确定。如果纳税人的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小于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如果纳税人的实提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
根据“实际发放”的原则,纳税人确定税前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时,需要考虑提取的效益工资用于建立工资储备的部分、未发放的部分或者改变用途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而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作为纳税调整增加处理。然而,在以后的年度实际发放时,这些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作为纳税调整减少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在1998年及以前年度的工资节余不受纳税调整影响。
工资总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来确定。如果纳税人上年度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小于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则工资总额基数为实提工资薪金支出。如果纳税人上年度实提工资薪金支出超过允许计提的工资薪金支出的部分,则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应纳税所得额基数是根据上年度经税务机关检查或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去因形成工资储备或加上因动用1999年及以后年度工资储备而发生的纳税调整额后的数额。同时,还需要考虑第四点的计算口径。
挂钩浮动比例是指在保证应纳税所得额比上年度增长1%的前提下,工资薪金支出才能比上年增长0.9%或0.9%以下。纳税人在0.9%以下可以自行选择挂钩浮动比例,如0.7%、0.8%等。
当年实现毛所得额是扣除了工资总额基数及附计的“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但未扣除新增工资或加上减提工资及附计的“三费”,和未加上因形成工资储备或未减去因动用1999年及以后年度工资储备而发生的纳税调整额前的所得额(或减亏额)。
需要注意的是,当年纳税人在成本列支的工资额不一定是工资总额基数,但在代入公式计算新增工资(或减提工资)时,必须虚拟以工资总额基数计入成本而不是实列工资计入成本的毛所得额(毛亏损额)。同时,在计算毛所得额时,不应考虑当年形成或动用工资储备的纳税调整数额。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相关内容。劳动福利待遇纠纷指的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因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争议。福利待遇包括劳动条件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解决纠纷的方式通常首先是协商,协商不成可寻求仲裁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管辖依据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式,包括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等。根据劳动强度指数的大小,体力劳动强度被分为四级。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修订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相比旧标准
公务员考试中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考生需提供基层工作经验证明,格式无明确规定,需咨询招考单位。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特定情况如高校毕业生实习、军队工作经历等也可算作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根据不同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计算方法包括不同情况下基层工作经历时间的起算点,如在职人员、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等。基层工作经历适用于招考职位和特定应聘情况,如应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