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怎么样计算报酬
时间:2023-10-07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非全日制用工怎样计算报酬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方式及标准
一、劳动报酬支付周期
根据相关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的结算支付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
二、非全日制用工工资结算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用人单位支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小时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三、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并报部备案。确定和调整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当地政府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2. 单位应缴纳的基本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若当地政府颁布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未包含个人缴纳费因素,则还应考虑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 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劳动条件和劳动强度、福利等方面与全日制就业人员之间的差异。
四、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方法如下: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 〔(月最低工资标准 ÷ 20.92 ÷ 8) × (1 + 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 × (1 + 浮动系数)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小时工加班费问题的法律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时的加班费问题。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标准工资的300%支付工资。非全日制用工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确定,不得低于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不计入最低工资,用人单位将加班费计入工资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是违法行为。
-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含义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相关内容。劳动福利待遇纠纷指的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因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争议。福利待遇包括劳动条件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解决纠纷的方式通常首先是协商,协商不成可寻求仲裁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管辖依据
-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式,包括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等。根据劳动强度指数的大小,体力劳动强度被分为四级。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修订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相比旧标准
-
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
公务员考试中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考生需提供基层工作经验证明,格式无明确规定,需咨询招考单位。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特定情况如高校毕业生实习、军队工作经历等也可算作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根据不同
-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科员的职务与级别
-
非全日制用工合同书是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