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第79条的规定,劳动争议需要经过仲裁前置程序。然而,对于这一规定的理解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所有当事人都必须经过仲裁程序,否则在诉讼阶段追加被诉单位时,不应考虑没有经过仲裁程序的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首先,劳动法所规定的仲裁前置程序,实际上是指劳动争议事实需要经过仲裁程序,而并非要求所有当事人都必须经过仲裁程序。如果要求所有当事人都经过仲裁程序,只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负担,与立法目的和愿望不符。设定仲裁前置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尽量让劳动争议在专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以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如果仲裁程序存在不当之处,可以在诉讼中进行纠正。
其次,《民事诉讼法》第132条规定,如果有共同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根据这一规定,可以合理地认为在诉讼阶段可以追加被诉单位。
最后,一些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在诉讼阶段可以追加被诉单位。根据这些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以合同双方为当事人;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以实际使用劳动力的单位为一方当事人。如果订立劳动合同或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单位与实际用人单位不一致,或实际用人单位难以确定,以及订立劳动合同的单位与作出处理的管理单位不一致的,具有利害关系的单位都可以被列为当事人。如果在仲裁时未列入,可以根据上述原则在诉讼中进行追加。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劳动诉讼的前置程序是劳动仲裁,所以因解除劳动合同产生争议的,用人单位不能直接提起诉讼,应该先申请劳动仲裁。(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协商解除是指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
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仲裁中实行一裁终局制度的案件包括,仲裁金额低于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争议和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工作时间等争议案件。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应当理解为只要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无论仲裁机构作出什么处理
《劳动法》第79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程序,对于这一规定的理解有些人可能认为所有的当事人都必须仲裁程序,如果在诉讼阶段发现有些当事人没有经过仲裁程序,即在诉讼阶段追加被诉单位,那么就应当对没有仲裁程序的当事人的有关实质性权利义务不予考虑不予裁判。设定
以上规定说明,仲裁程序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未经仲裁,案件不能进入诉讼程序。这样可以和上述劳动法规定协调一致,同时还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