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商事仲裁主要以机构仲裁形式存在,各国拥有各自的仲裁机构,这些机构在类型和范围上存在差异。有些仲裁机构只受理国际或涉外案件,有些则只受理非国际或涉外的国内案件,还有一些机构则同时受理国内和国际案件。此外,一些仲裁机构将自己的受案范围限制在特定领域,如海事、农产品或工程等领域的争议,而另一些机构则是综合性的,接受各种可仲裁的争议。
在决定是否有管辖权时,仲裁机构必须考虑其受案范围。同样地,法院在决定是否强制执行仲裁协议和仲裁裁决时,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然而,在仲裁立法中,只有少数国家明确规定了这个问题,大多数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则对其受案范围进行了规定。例如,1998年的《国际商会仲裁规则》第1条规定了国际商会仲裁院的职能是解决国际商事争议,但根据仲裁协议,该仲裁院也可以处理非国际商事争议;而1994年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中心仲裁规则》没有明确规定受案范围,该中心既可以受理国际知识产权争议,也可以受理其他争议。
仲裁机构应当遵守自己规定的受案范围,即使这个范围是由仲裁机构自己划定的,也具有强制力。如果仲裁机构受理了超出其权限的争议,对方当事人可能会认为该争议对该机构来说是不可仲裁的,即该机构不具有管辖权。根据《纽约公约》第2条、第5条或其他类似法律的规定,法院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这种裁决。
中国涉外及商事纠纷的仲裁机构,主要介绍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前者主要处理涉及契约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后者则主要处理海事方面的争议,如船舶救助、碰撞、经营等争议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损害的争议。两个机构均为我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分析了举证责任的两方面含义,并指出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对于劳动关系特殊性导致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应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隶属关系和人
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首先,当事人需向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申诉人需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并且申请属于受理范围和管辖范围内。仲裁委员会审查受理后,将组织仲裁庭进行调查取证、拟定仲裁方案等工作。仲裁庭将在开庭前通知当事人,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自行退庭的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