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5日,杨某与某信息公司沈阳分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期为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由于杨某的养老保险关系不能转到公司,杨某自己交纳了养老保险金。2006年1月2日,杨某与公司解除合同后,要求公司给其报销养老保险金及交纳滞纳金。然而,直到2006年10月31日,杨某才向大东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但该仲裁委员会作出不予受理的通知。
法院认为:杨某已超过60日的仲裁申请时效,并且没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因此驳回了杨某的诉讼请求。
劳动者在发生争议后,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如果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是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那么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日期就是劳动争议发生的日期。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证据,那么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日期就是劳动争议发生的日期。
在本案中,杨某在解除劳动关系后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单位承诺给其报销养老保险金,而他在近一年之后才申请仲裁,已经超过了仲裁申请期限,因此丧失了胜诉的权利。
史某原是沈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职工。2003年1月,史某因其父亲患病在家照顾父亲,未能上班工作。2005年7月20日,房地产公司以史某未经单位同意擅自脱离工作岗位至今未归为由,对其作出除名处理。2005年11月28日,史某到房地产公司取走除名文件,并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认为:房地产公司在未履行相应程序的情况下即对史某作出除名处理决定,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应予以撤销。法院判决恢复史某的劳动关系。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过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一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企业有权予以除名处理。然而,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作出除名处理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通知职工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并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给职工本人,如果职工不在,可以交给其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如果直接送达存在困难,可以通过邮寄方式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职工下落不明或无法通过上述方式送达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从公告发布之日起,经过30天即视为送达。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能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作出除名处理。
根据以上规定,房地产公司在未履行相应程序的情况下对史某作出除名处理决定,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应予以撤销。法院判决恢复史某的劳动关系。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的流程以及所需材料。申请人需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工伤决定书、疾病诊断证明书等。具体办理流程可通过咨询宁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获取。另外,建议委托律师办理工伤案件,注意仲裁庭审理时间限制和工伤案件的特殊审理期限。
仲裁代理人的特点及其在仲裁活动中的作用。仲裁代理人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参加仲裁,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事,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代理人不能同时担任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委托代理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