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第235条规定了终结执行的情形,其中第五项规定了自然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情形,即被执行人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然而,在实践中,这一条款很少被适用。
确定被执行人是否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是否无收入来源、是否丧失劳动能力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很难确定被执行人是否会在将来获得财产。由于博彩业的盛行和意外的赠与等情况,个人偶然获得大额款项的机率上升,因此被执行人有可能重新恢复被执行能力。该条款将被执行人的现有财产和可能获得的财产都纳入了可供执行范围,这要求执行法官具有对未来事件的极好预知能力,要求其确信被执行人将来不会获得任何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然而,实际上很少有法官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导致了现在的情况:《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第五项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而且由于结案率的压力,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了非法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第五项规定的终结执行,只适用于自然人被执行人,当其“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时,才能适用。这是因为自然人与法人在参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地位不平等。法人并不具有血肉之躯,其消亡并不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逝去。因此,当法人破产时,执行程序会被中止,债权人可以通过参与破产程序实现债权。破产清算完结后,法人的主体资格已经丧失,无法参与商品交换活动。
自然人与法人不同,无论在清偿债务时财产状况如何,自然人的主体资格不会因偿债不能而消失。因此,自然人应当与法人一样,承担相同的义务和责任。对自然人来说,某些国家的破产法认为其不能适用破产程序,这是不公平的。自然人与法人一样,都是市场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应当承担相同的责任。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历程。旧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经过修订形成了新法。新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并引入重整制度,使破产法成为企业复兴的法律工具。旧有破产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现代定义更强调无力清偿债务的状态而非法律后
国企破产清算时职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国企政策性破产职工的补偿权益则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等。职工安置费用将全部拨付给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破产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则由
破产欺诈行为的严重性及其对破产法的影响。破产欺诈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破坏经济秩序。为打击这些行为,《新破产法草案》引入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撤销权是破产法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可防止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然而,现行破产立法规定存在很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