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侵权行为中,加害人和受害人地位相对平等,但在环境侵权中,加害人通常是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而受害人则是缺乏规避和抵制能力的一般公众,导致双方地位不平等。
一般侵权行为直接损害个别受害人的财产和人身权益,而环境侵权行为则通过环境介质间接影响人身和公私财物。由于环境诸要素被视为自由财产,人们无法占有和支配,因此环境权作为环境损害的救济依据产生。
一般侵权行为往往违法或违反社会道德,而导致环境侵权的排污行为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通常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
一般侵权行为通常是一次性的或持续时间较短,损害随着侵害行为的实施而立即发生,易于认定。而环境侵权常具有连续性、反复性,需要通过广大的空间和长时间的积累以及多重复合效应才能显现出损害,具有积累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确定加害人、侵害行为的发生时间、过错的存在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困难。
传统民事责任主要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而环境民事责任除了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外,还以环境权益作为追究民事责任的依据。
传统民事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要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是例外。而环境民事责任则主要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有用性,确定加害人的责任和责任形式时,不得不对双方的利益进行衡量,以决定加害人的责任和责任形式。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主要授予检察院、环境行政机关、环境团体或个人等主体。在欧美国家,检察院被视为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当然主体,而中国的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认可了检察院作为原告的身份。然而,检察院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只能进行有限的事后救济,其监督是
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支持垃圾分类和处理。政府可以在小区建立垃圾分类设施,设立垃圾分拣处理站,吸纳就业并促进垃圾分类。同时,政府可限制过度包装和未经处理的蔬菜进入市场,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这些措施旨在有效应对垃圾问题。
该规定是对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对违约责任适用,对侵权责任也适用,对一般侵权行为适用,对特殊侵权行为也适用,则对属于特殊侵权行为的环境侵权行为适用,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可见,新《水污染防治法》对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的范围进行的扩大是有效的,因此在水污染防
网络侵权,顾名思义,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对于这个问题是需要看具体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