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包括字处理文件、图形处理文件、数据库文件、程序文件和影音像文件等类型。文章还介绍了电子证据的收集方法,包括技术手段固定电子数据、提取网络服务商存储的资料以及电子证据的诉讼保全。
2025-05-25
微信公证法律效力的相关问题。在受理和审查阶段,强调了审查当事人的适格性和微信账号的归属问题,避免侵犯他人隐私。电子证据保全公证的受理地点具有特殊性,应综合考虑地域限制。公证书是公证工作的载体,需注意公证书制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确保公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
2025-05-07
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所需的证据及证明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需承担侵权责任。网络侵权证据固定至关重要,因为证据易失效。固定证据的方法包括申请公证电子证据、查询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记录、及时举报等。受害人需增强证据保全意识
2025-04-02
电子证据的分类和收集方法。电子证据分为字处理文件、图形处理文件、数据库文件、程序文件和影音像文件等。收集电子证据可通过技术手段固定电子数据,提取网络服务商存储的资料,以及进行电子证据的诉讼保全等方法。
2025-03-25
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撤销自认的,应当作出口头或者书面裁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适用前款
2025-02-11
王共出具借据三张,合计借款金额40万元。2013年1月,王因交通事故遇难去世。原告声称其与王借款时口头约定利率为月息五分,因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现起诉王*发之妻雷*兰,因要求偿还借款40万元以及支付按照银行利率四倍计算的利息,并承担诉讼费以及保全费。被告辩称,
2025-01-02
没有规定保存的时间。第八十八条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对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可以扣押。对已经扣押的物品,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立即解除扣押。对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在扣押时应当予以检查,记明案由、内容以及录取
2024-05-05
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其中心内容是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比如刑事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等。电子证据固有的脆弱性的特征使得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的审查成为电子证据证明力审查中的重中之重。合法性是指电子证据的形式以及收集、提取、保全
2024-04-11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多应用于民商事案件,而应用于刑事案件的情形较为少见。[①]该案为电子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探索刑事电子证据规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电子证据的上述特征使其在收集、提取、保全、鉴定、开示和认定等方面都构成了对传统证据制度的挑战,其可
2024-04-04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原始载体;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提供复制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其来源和制作经过。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适用前款规定。鉴定是指专
2021-12-24
电子证据诉讼保全,对于法院来说,是面临一个全新课题。公证证据的证明力高于一般证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020-07-21
电子证据保全是证据保全的一种,也应当遵循证据保全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属性,其保全又具有独特之处。电子证据的保全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在实际操作时,该五个原则相辅相成。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特征,很容易暴露个人的隐私等,因此在电子证据等保全过
2020-05-25
所有这些软件、系统、代码连同文本内容一起,构成了字处理文件的基本要素。电子证据诉讼保全,对于法院来说,是面临一个全新课题。公证证据的证明力高于一般证据。
2020-05-25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信访复查不受理的解决方法。如果公民对信访部门的决定不服,可申请复查,如信访机关不受理,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诉。但需注意,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并以同样事实和理由反复投诉,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