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买卖合同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并办理“宅基地证”或“集体土地使用证”的过户更名手续;还应到房产管理部门依法办理“房产证”的过户更名手续。
2022-09-0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是不可以进行抵押的。(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与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
2022-09-01
抵押登记应当以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为前提;(二)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条件:抵押登记应当以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为前提;只有经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宅基地使用
2022-08-25
首先村民在建筑房屋前应先向村集体组织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国土部门颁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房屋建成后村民应当向规划建设办申请房屋竣工验收,取得规划验收合格证明。房管部门在受理农村村民要求办房产证的申请后。农村房屋办理房产证,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2022-08-19
每宗地的土地权需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
2022-08-17
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宅基地使用权分为登记与未登记两种情况。
2022-08-15
1、农村宅基地属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有该组织成员才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2022-08-01
说明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主要是为了保障每户农民的居住需求,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如果允许继承,将导致宅基地无限扩大,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关于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有关规定;
2022-07-29
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2022-07-11
第三百六十二条,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基于集体成员的身份而享有的福利保障。
2022-06-17
宅基地使用权供农民建造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之用,原则上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出租,但由于村民可以出租宅基地上的房屋,根据地随房走房地一体的原则,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一并出租。
2022-06-17
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2022-06-16
3、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福利性,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满两年未建设房屋的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其宅基地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无偿收回;
2022-06-15
用益物权,是指以一定范围内的使用、收益为目的而在他人之物上设立的定限物权。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七十二条,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土地承包
2022-06-13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农村房屋所有人拿着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和规划许可证向向当地房管所提交申请,经过房管所的公告及审批后,领取房产证,同时缴纳办证所需要的费用。
2022-06-10
宅基地是农村家庭户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个人不得进行买卖交易,订立的相关合同无效。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受让人没有住房和宅基地,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宅基地使用权不
2022-06-08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