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审判阶段 > 死刑复核程序 > 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3-09-22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1389

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刑诉法颁布前

根据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死刑核准权最早出现在我国法律中。该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死刑终审判决有核准权,高级人民法院对中级人民法院死刑总审判决和当事人未上诉的基层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判决有核准权。随后,根据1957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死刑核准权被统一归属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在195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死缓案件的核准权交由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这一阶段的死刑复核程序在监督层次关系、公正和效率方面都表现出明晰、合理和适度的特点。

第二阶段:刑诉法颁布到刑诉法修订前

1979年刑诉法和刑法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然而,随着社会治安的恶化和需要判处死刑的案件增加,为了及时高效地核准这些案件,打击恶性刑事犯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80年和1981年分别作出决定,授权各地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依此决议进行了授权。在1991年至1997年期间,为了打击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权云南、广东等五个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这一时期的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反映了立法者在打击刑事犯罪过程中对诉讼效率的偏好。然而,立法者的放权决定似乎只考虑了实体问题,而未考虑程序上的协调,导致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一审案件,如果被告人不上诉且检察院不抗诉,以及二审判处死刑的案件,都不需要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这就出现了二审程序吞并死刑复核程序的现象,即所谓的“二合一”现象。

第三阶段: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到现在

根据1996年刑诉法和1997年刑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并未规定在必要时可以下放死刑核准权。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可以认为死刑核准权又重归最高人民法院。然而,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授予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因此,死刑核准的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该程序在上述案件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以上是死刑复核程序发展的几个阶段。根据立法者的决定和社会需求,死刑核准权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未完全解决该程序所面临的问题,如公正和效率的平衡,程序上的协调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刑复核阶段的辩护人委托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阶段辩护人的委托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应保障辩护律师的权利,听取其意见。辩护律师可以积极参与复核程序,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和辩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出意见,确保复核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

    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和问题。该程序采用秘密审核方式,不开庭审理,导致复核过程以秘密阅卷为主,控辩双方无法充分参与。此外,死刑复核程序由人民法院单方控制,被告人无法与司法权展开理性对话。程序存在的问题包括司法主动性导致失去中立性,以及与二审程序合并导致的

  • 判处死刑的案件如何确定核准法院

    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和影响。在中国成立初期,死刑核准权由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工行使,但经历了多次变化和调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有利于确保死刑的正确适用和防止错杀无辜。然而,仍需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之前已核准的死刑案件

  •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该程序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的严肃和谨慎态度,有助于保证办案质量、正确适用死刑、控制死刑的适用,实现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以及严格死刑规格和统一执法尺度。通过多次检验和保障,减少冤假错案,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 死刑复核程序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 最高检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不应成为问题
  • 死刑复核程序改革与检察机关的介入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