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审判阶段 > 死刑复核程序 > 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3-09-22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1389

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刑诉法颁布前

根据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死刑核准权最早出现在我国法律中。该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死刑终审判决有核准权,高级人民法院对中级人民法院死刑总审判决和当事人未上诉的基层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判决有核准权。随后,根据1957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死刑核准权被统一归属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在195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死缓案件的核准权交由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这一阶段的死刑复核程序在监督层次关系、公正和效率方面都表现出明晰、合理和适度的特点。

第二阶段:刑诉法颁布到刑诉法修订前

1979年刑诉法和刑法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然而,随着社会治安的恶化和需要判处死刑的案件增加,为了及时高效地核准这些案件,打击恶性刑事犯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80年和1981年分别作出决定,授权各地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依此决议进行了授权。在1991年至1997年期间,为了打击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权云南、广东等五个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这一时期的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反映了立法者在打击刑事犯罪过程中对诉讼效率的偏好。然而,立法者的放权决定似乎只考虑了实体问题,而未考虑程序上的协调,导致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一审案件,如果被告人不上诉且检察院不抗诉,以及二审判处死刑的案件,都不需要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这就出现了二审程序吞并死刑复核程序的现象,即所谓的“二合一”现象。

第三阶段: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到现在

根据1996年刑诉法和1997年刑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并未规定在必要时可以下放死刑核准权。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可以认为死刑核准权又重归最高人民法院。然而,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授予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因此,死刑核准的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该程序在上述案件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以上是死刑复核程序发展的几个阶段。根据立法者的决定和社会需求,死刑核准权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未完全解决该程序所面临的问题,如公正和效率的平衡,程序上的协调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

    死刑复核权回归最高法院的意义和必要性,回收死刑复核权对于保障人权和提高刑事司法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仅仅回收权力并不足以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宪政水平的提高、立法的完善等。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强调落实复核人员的工作责任

  •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义及其特点,强调其在保障死刑案件质量和防止无法弥补的错误中的重要性。该程序仅适用于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具有适用对象的单一特定性、适用时间的特殊性和适用方式的特殊性。设立死刑复核程序正是基于死刑的极端严厉且不可逆转的后果,以确保司法公正并

  •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

    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和特点。该程序是为了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并遵守少杀、慎杀的原则。只有死刑案件才需要经过复核程序,该程序包括复核死刑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的案件。其特点包括审理对象特定、是死刑案件的终审程序、所处的诉讼阶段特殊等。启动程序具有自动性,报请复

  • 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依据和职能定位

    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的法律监督依据和职能定位。其法理依据包括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审检分立”的精神等。此外,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进行法律监督并不损害“审判独立”的原则,反而有利于维护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关于职能定位,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

  • 死刑复核程序的程序设计和实践运作
  • 死刑复核程序的定位和定性问题
  • 最高检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不应成为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