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权收回后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23-09-22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国初到刑诉法颁布前
根据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死刑核准权最早出现在我国法律中。该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死刑终审判决有核准权,高级人民法院对中级人民法院死刑总审判决和当事人未上诉的基层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判决有核准权。随后,根据1957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死刑核准权被统一归属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而在1958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死缓案件的核准权交由高级人民法院行使。这一阶段的死刑复核程序在监督层次关系、公正和效率方面都表现出明晰、合理和适度的特点。
第二阶段:刑诉法颁布到刑诉法修订前
1979年刑诉法和刑法对死刑案件的核准权进行了严格控制,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然而,随着社会治安的恶化和需要判处死刑的案件增加,为了及时高效地核准这些案件,打击恶性刑事犯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80年和1981年分别作出决定,授权各地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最高人民法院依此决议进行了授权。在1991年至1997年期间,为了打击日益猖獗的毒品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授权云南、广东等五个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行使核准权。这一时期的死刑核准权的变化,反映了立法者在打击刑事犯罪过程中对诉讼效率的偏好。然而,立法者的放权决定似乎只考虑了实体问题,而未考虑程序上的协调,导致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一审案件,如果被告人不上诉且检察院不抗诉,以及二审判处死刑的案件,都不需要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程序。这就出现了二审程序吞并死刑复核程序的现象,即所谓的“二合一”现象。
第三阶段:新刑事诉讼法施行到现在
根据1996年刑诉法和1997年刑法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并未规定在必要时可以下放死刑核准权。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可以认为死刑核准权又重归最高人民法院。然而,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再次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授予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因此,死刑核准的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该程序在上述案件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
以上是死刑复核程序发展的几个阶段。根据立法者的决定和社会需求,死刑核准权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并未完全解决该程序所面临的问题,如公正和效率的平衡,程序上的协调等。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
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的权利,包括听取意见、全面审阅案卷等。程序定义上,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复核程序适用范围及组成也有所涉及,处理结果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裁定。
-
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
死刑复核程序的法律意义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
死刑复核程序如何完善
-
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点意见
-
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后续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