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明材料,又称审计证据,是用来证明待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主要用于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
审计证明材料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所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应准备并按时提供以下资料:
这些材料与财务收支事项直接相关,被审计人负有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这些材料必须在审计工作开始后的3天内交给审计组。
这些资料包括被审计单位每年的工作总结和被审计人个人的述职报告。
这些资料包括被审计单位每年的经济工作计划以及实际执行的结果。
这些材料包括与重大经济决策相关的文件和会议纪要。
这些资料用于对任期末财产清查和债权债务清理的审计。
这些资料包括企业章程、经济合同、内控制度以及内部机构设置的相关文件。
这些资料包括经济监督部门和管理部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检查后提出的检查报告、处理意见以及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这些资料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相关业务资料、计划和统计资料,以及与经济指标考核办法相关的资料。
这些材料用于解决任职前后的经济遗留问题。
审计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与审计相关的资料。
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职责范围。
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与目标责任制相关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是否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
被审计人对在任职期间存在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和提出的建议。
其他需要向审计组说明的与审计相关的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的分析过程。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分析产品销售结构和价格变动,并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同时,将实际情况与期望值进行比较,调查差异超过可接受的差异额的情况。此外,还抽查了主营业务成本结转明细清单,检查了主营业务收入确认条件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内部为实现组织目标,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及效益性,利用内部因分工不同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制,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
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单位内部的定额、计划指标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检查企业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取得的经济效益等,提出各项改善措施,评价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内部审计的种类,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