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主体的内涵及性质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尽管目前法律规范中没有直接使用这一专用语,但行政法学中的行政主体并非纯粹的理论概念。一方面,行政主体是根据行政法律制度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的法律规定与要求进行总结与提炼的结果,例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对行政行为主体要求的规定。另一方面,对行政主体概念的理解及其条件、范围的界定,直接涉及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与行政裁判制度中的确认与适用,决定行政法律关系的判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也有学者认为,行政主体在我国并非法律概念,而主要是一种行政法学的概念,它是行政法学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而对关系参与人进行抽象而创制的概念。
(二)行政主体概念存在的理由
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中,一直以来都是以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是不可等同的。行政法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个行政机关有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哪个行政机关能够成为行政主体。因此,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存在,既基于实践的需要,也是行政法学对实践的抽象概括。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分为哪两类的问题。一类是行政机关依法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另一类是由行政机关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并由法院执行。此外,文章还涉及了有关行政诉讼法中的内容和法律规定,包括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的一些规定以及对判决、裁定的处理办法等。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主体限制。行政强制措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并不得超出其职权范围,其实施主体是具有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