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主体的内涵及性质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尽管目前法律规范中没有直接使用这一专用语,但行政法学中的行政主体并非纯粹的理论概念。一方面,行政主体是根据行政法律制度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的法律规定与要求进行总结与提炼的结果,例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对行政行为主体要求的规定。另一方面,对行政主体概念的理解及其条件、范围的界定,直接涉及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与行政裁判制度中的确认与适用,决定行政法律关系的判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也有学者认为,行政主体在我国并非法律概念,而主要是一种行政法学的概念,它是行政法学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而对关系参与人进行抽象而创制的概念。
(二)行政主体概念存在的理由
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中,一直以来都是以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而没有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然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是不可等同的。行政法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个行政机关有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哪个行政机关能够成为行政主体。因此,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存在,既基于实践的需要,也是行政法学对实践的抽象概括。
国务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构成及其职权。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国务院依法履行多种重要职能,包括制定行政法规和向全国人大或常
我国的行政主体及构成。国务院是负责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各部委及国家局,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负责管理各自的领域。此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国务院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处理专门事项,而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也履行着相应政府职能,具
国家行政机关的定义、职能和角色。国家行政机关是统治者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其主要职责涉及经济、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并受其监督,以确保国家事
贪污罪与渎职罪的主体区别。贪污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等中行使一定职权的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等。渎职罪主体则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两者在犯罪主体上存在差异。贪污罪还需满足侵犯公共财物、具备犯罪故意及利用职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