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进入机关或拟调整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规定进行审查把关,避免形成回避关系。对可能形成回避关系的情况,应当进行调整。
对因婚姻、职务变化等新形成的回避关系,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公务员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应当予以免职。
公务员应当主动报告应回避的情形。有需要回避的情形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给予相应处分。
对个人、组织据实反映公务员需要回避的情况,有关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处理。
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公务员回避工作。对违反本规定的情况,有关机关应当予以纠正,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一、回避理由设定不合理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旨在防止公务员共同作弊和裙带关系等弊端,保证公务员廉洁奉公,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不同国家根据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回避范围的规定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中,对回避范围和种类的规定不够周延,未考虑到拟至亲回避、同学回避、卸任回避等具体回避措施,也未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导致公务员制度改革难以打破亲情网和关系网的束缚,因公致私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改革进展缓慢。
二、回避举证责任不明
现行公务员法对必须回避情形的举证责任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在实践中,公务员回避只是在其本级或上级行政机关的管治下实施的。在回避过程中,回避当事人处于被动地位,回避检举人既是检举人,又是回避当事人所在机关的行政领导机关。在中国传统官僚制下,行政机构很少对回避当事人进行深入调查取证,更多地要求回避当事人无条件执行回避要求。这种情况下,行政机构凭借人为认定的回避要求,很难满足回避的条件。
三、没有明确的违反法律责任
公务员法对公务员未执行回避要求所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所在机关既是行政机关,也是“行政人”,这些角色会促使行政机关为保护本部门人员的利益而不作出回避裁决,导致公务员回避难以贯彻,缺乏保障。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回避责任监督,组织人事部门无力进行,缺乏相应的程序和处罚规定,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法律监督。
回避理由是回避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回避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也会影响回避程序的公正性。在具体设计中,需要考虑具体细致、便于操作的回避理由,并保证回避程序的公正和公开。
具体建议如下:
1. 将乡土情谊和血缘关系作为公务员回避的避亲理由。
2. 将战友情谊和同学关系作为公务员回避的避熟理由。
目前公务员法对这些避熟理由规定不具体,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务员卸任回避是指在退休或被开除公务员籍后,公务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影响涉及公务员事务。建议在公务员制度中增设这一制度,要求退休公务员在接受与原业务有关的私人企业聘请前,必须得到原行政部门的批准。参考英国的做法,退体2年后,已退休的公务员要接受与原业务有关的私人企业主的聘请,必须得到原行政部门的批准。
建议在公务员法中明确规定,公务员故意违反回避制度的,应一律给予行政处分。对于构成犯罪的情况,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务员故意违反回避制度所作出的职务行为均属非法,一律无效。
以上建议旨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公务员法》第68条规定的任职回避制度,该制度对公务员的亲属关系进行了限制,要求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有直接关系的职务。任职回避的目的是将公与私、国与家严格分开,使公务员在职期间不受亲情的影响。文章还详细解释了夫妻关系的界定、直系血亲关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定义、范围及具体细节。该制度基于《公务员法》,旨在限制公务员在职务、公务和任职地区等方面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其中,地域回避主要针对担任乡级、县级机关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需回避的关系包括
公务员法规定的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回避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公务员所在职务、所执行公务和任职地区等方面做出一定的限制,使其避开有关亲属关系和公务的制度。我国《公务员法》第69条规定,公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