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质证是指在行政诉讼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对质、核实,从而形成证据证明力的活动。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解释的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法律规定的保密证据,在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
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当事人如无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若被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
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的证明效力进行质证。
在法庭准许的情况下,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
在相互发问或者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时,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不能采用引诱、威胁、侮辱等不当语言或方式。
对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如果出示原件或原物确有困难并经法庭准许,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若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一致的其他证据。
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