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确认和核实,是指在法官主持下,当事人就相关证据进行确认和对质,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辩论的活动,是对证据进行审查的重要环节。
原则上,所有证据都应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即使是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也不例外。因此,被告在经过合法传唤后,如果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其提供的证据将因未经质证而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应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其质证;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应由法庭出示,并对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然而,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对证据没有争议并且记录在卷中,并在庭审中由审判人员进行说明后,这些证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包括对被告缺席判决的情况)。
在证据的对质和辨认过程中,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然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发问,或者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时,发问的内容应与案件事实有关,不能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语言或方式。
在对书证和物证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如果当事人出示原件或原物存在困难并经法庭准许,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如果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一致的其他证据。
当事人原则上应向法庭出示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质证。
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是审查证人证言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庭作证,并接受当事人的询问。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如果需要,原告或第三人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情形包括:
然而,鉴于特殊情况下,证人出庭作证可能不可能或不方便。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即使了解案件情况,也不能向法庭正确描述和说明,因此不能作为证人。如果当事人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有怀疑,有权向法院提出审查或鉴定申请。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进行审查或交由有关部门鉴定。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交由有关部门鉴定。
在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可以要求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如果鉴定人因正当事由不能出庭,经法庭准许,可以不出庭,由当事人对其书面鉴定结论进行质证。对于出庭接受询问的鉴定人,法庭应核实其身份、与当事人及案件的关系,并告知鉴定人如实说明鉴定情况的法律义务和故意作虚假说明的法律责任。
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必要时,法庭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对质。当事人对出庭的专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学历、资历等专业资格有异议的,可以进行询问。法庭将决定其是否可以作为专业人员出庭。专业人员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