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规则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涉及举证、作证、取证、质证和认证等方面的规定和原则。由于行政诉讼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因此其证据规则除了与其他诉讼证据规则存在共同之处外,还具有独立的、与其他诉讼活动不同的证据规则。
1. 被告的举证责任
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证据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则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如果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第三人可以提供证据。
2. 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收集证据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
3. 延期提供证据
如果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经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如果原告或第三人提出了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证据,经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4. 原告提供证据
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如果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不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5. 原告提供申请证据的责任
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是,如果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则不需要提供。
6. 法院调取证据
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其他组织和公民调取证据。但是,不得调取被告作出行政行为时未收集的证据,以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7. 法院调取证据的情形
如果与本案有关的证据,原告或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可以申请法院调取。这包括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需要法院调取的证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以及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8. 保全证据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与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9. 证据的出示和审查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对未采纳的证据,法院应在裁判文书中说明理由。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证据,在法学界一向被视为诉讼的脊梁,是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为履行我国加入WTO三大协定中关于及时公布贸易法律、法规、处理贸易纠纷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据的承诺,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证据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行政诉讼特点,又颁布实
行政诉讼认证是法官对证据三大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所进行的综合审查判断。即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53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口号,并同时为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被奉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二)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须经法庭查证。当事又将行政诉讼证据提交法院,但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均无预决力,必须经法院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对行政诉讼证据而言,这种真实情况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