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采取措施保护证据价值的一种诉讼行为。根据行政诉讼的法定种类和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证据保全在行政诉讼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人民法院可以对证据进行保全的情况包括:
行政诉讼的法定种类有七种,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明确的证据。这些证据在被提供后,需要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严格的辨认和核实。
当事人提出证据保全申请时,申请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被保全的证据必须能够证明争议的行政法律事实以及其他待证事实。
一旦人民法院准予证据保全申请,应当采取查封、扣押、照相等固定措施,将证据保全下来。
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是指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就有关证据进行辨认和对质,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辩论的活动。
证据的对质辨认和核实是对证据进行审查的重要环节。原则上,所有证据都应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即使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也不例外。然而,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如果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也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在对证据进行对质和辨认过程中,经法庭准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证据问题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