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一种保护原告利益的诉讼形式,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告,证据规则强化了被告的举证责任。与民事证据规则不同,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规则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行政机关作为被告,不仅要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向法院提供证据,承担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还要在不能提供或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相应证据时,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被告负有举证责任,即使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也不能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体现了保护弱势方的思想。例如,如果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但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法院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法院不得调取被告当时未收集的证据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也防止法院与行政机关共同审理原告的案件。此外,被告不到庭而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将不作为定案的依据,除非是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这样的规定将进一步督促行政机关履行出庭义务。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规定了严格的举证期限。行政机关的举证期限为10天,从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被告不仅要在此期间内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还要提供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证据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就会被视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原告方也有举证期限的规定,要在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逾期举证将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这些规定旨在防止当事人搞“诉讼突袭”,督促当事人及时出示证据。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明确了司法认知制度。规定了无需当事人举证的五种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但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自然规律及定理除外)。例如,已经被法院判决书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再提供证据对判决书确认的事实加以证明。
证据规则赋予证人作证的义务,并规定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应出示身份证件。同时,加强对证人的保护,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证人保护最具体的一部法律规范。明确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法院应当对证人、鉴定人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予以保密。
证据,在法学界一向被视为诉讼的脊梁,是构筑诉讼大厦最为可靠的基石。为履行我国加入WTO三大协定中关于及时公布贸易法律、法规、处理贸易纠纷案件司法裁判案例及依据的承诺,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吸取证据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行政诉讼特点,又颁布实
行政诉讼认证是法官对证据三大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所进行的综合审查判断。即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53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口号,并同时为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被奉
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或者证据数量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前向对方出示或者交换证据,并将交换证据的情况记录在卷。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二)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须经法庭查证。当事又将行政诉讼证据提交法院,但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均无预决力,必须经法院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对行政诉讼证据而言,这种真实情况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