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一种保护原告利益的诉讼形式,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告,证据规则强化了被告的举证责任。与民事证据规则不同,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规则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行政机关作为被告,不仅要对自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向法院提供证据,承担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还要在不能提供或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相应证据时,承担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被告负有举证责任,即使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也不能免除被告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体现了保护弱势方的思想。例如,如果原告确有证据证明被告持有的证据对原告有利,但被告无正当事由拒不提供,法院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法院不得调取被告当时未收集的证据来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必须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也防止法院与行政机关共同审理原告的案件。此外,被告不到庭而缺席判决的,被告提供的证据将不作为定案的依据,除非是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这样的规定将进一步督促行政机关履行出庭义务。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规定了严格的举证期限。行政机关的举证期限为10天,从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被告不仅要在此期间内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还要提供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如果被告不提供证据或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就会被视为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原告方也有举证期限的规定,要在开庭前或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逾期举证将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这些规定旨在防止当事人搞“诉讼突袭”,督促当事人及时出示证据。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明确了司法认知制度。规定了无需当事人举证的五种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按照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但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自然规律及定理除外)。例如,已经被法院判决书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再提供证据对判决书确认的事实加以证明。
证据规则赋予证人作证的义务,并规定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证人应出示身份证件。同时,加强对证人的保护,这是迄今为止关于证人保护最具体的一部法律规范。明确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法院应当对证人、鉴定人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予以保密。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