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是一种由企业所有者授予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的权利,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普通股。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法,以实现与国际趋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股票期权起源于20世纪七八年代的美国,到9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股票期权逐渐成为企业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
股票期权是一种长期激励手段,基于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管理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股东采用股票期权制度,实现企业利益和管理人员利益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确认,使人力资本参与到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公司赋予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按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升到甚至高于行权价格,被授予人会行权;反之,如果行权无利可图,被授予人会放弃行权。股票期权将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工作来提高经营业绩,同时也能有效挽留人才,减少监督成本。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定,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按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授予日是指股份支付协议获得批准的日期。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前,学者们认为公-允价值法是我国股票期权处理的合理有效方法。这是因为公-允价值法能在期权授予日确认公司的递延报酬成本,并在服务期内进行摊销,全面考虑了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然而,股票期权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同时公-允价值法的运用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坏账准备的重要性及来源。准确核算应收账款是计算坏账准备的前提,包括关注应收账款范围、核算内容真实性等。企业需要特别警惕秘密准备和计提是否充分的问题。同时,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需遵循会计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对金额较大和非重大的应收款项进行划分,并关注
美国股票期权制度的问题,包括是否应视为一种支出以及其实施过程中的争议。同时,文章也对中国股票期权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冷静思考,指出在推进股票期权制度过程中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税收政策、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
国外股票期权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内在价值法和公允价值法。内在价值法以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为计量基础,在服务期内逐渐摊销递延报酬成本。而公允价值法以授予日的期权公允价值确认成本并摊销,通常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公允价值,不存在期末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技术难点及对策。股票来源方面存在政策不明确和公司法限制两大难点,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和修改公司法以应对。行权价格方面难点在于缺乏统一标准,可能被人操纵,需制定统一标准并确保发行定价市场化,同时政府应支持ESO计划与改制上市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