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3条第二项规定了票据债务人对持票人的抗辩权。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合法事由拒绝履行票据债务,以抵制持票人的债权请求。抗辩原因是指票据债务人提出的合法事由,而抗辩权是指票据债务人拒绝债权人行使权利的权利。票据抗辩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只能针对票据请求权行使,二是其法律效力在于阻却票据请求权,使票据债务人能够拒绝履行票据债务。
票据抗辩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权利。首先,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票据权利未产生或无效的抗辩。例如,根据《票据法》第8条规定,票据金额应以中文大写和数码同时记载,二者必须一致,若不一致则票据无效,票据债务人可以提出此类抗辩。其次,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票据权利已消灭的抗辩。根据《票据法》第55条规定,票据丢失后,权利人可以申请法院作出除权判决,票据债务人可以依据此判决对持票人提出抗辩。再次,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票据权利排除的抗辩。这指的是票据债务人在不否定票据权利的前提下,对特定票据债权人提出抗辩。这类抗辩包括不优于前手的抗辩权和知情的抗辩权等。
根据抗辩效力的不同,票据抗辩可以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
对物的抗辩是指票据行为不合法或票据权利不存在,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任何不特定的持票人提出抗辩。这类抗辩基于票据本身的瑕疵,抗辩事由具有客观性,因此也被称为“客观抗辩”。无论票据如何流转,抗辩权都不受影响,因此也被称为“绝对抗辩”。这种抗辩主要基于票据本身的无效、票据债权已消灭或票据已失效等抗辩原因。
对物的抗辩中,根据抗辩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切票据债务人可对一切票据债权人提出的抗辩,包括缺少法定要件而票据无效的抗辩、对不依据票据文义而提出请求的抗辩、票据债权已消灭的抗辩等。二是特定票据债务人提出,但可以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的抗辩,包括欠缺票据行为能力的抗辩、票据伪造、更改的抗辩、保全手续欠缺的抗辩等。
除了对物的抗辩外,还有其他一切抗辩,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与特定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这种抗辩只能向特定债权人行使,一旦持票人变更,就不能主张抗辩。因此,这种抗辩被称为对人的抗辩,或称为“相对抗辩”、“主观抗辩”。它包括基于原因关系而主张的抗辩、持票人欠缺受领票据资格的抗辩、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的抗辩、欠缺交付行为的抗辩等。
票据抗辩权的不当行使会损害票据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票据流通的正常秩序。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票据法》规定了对票据抗辩的限制。除了法定的特殊情形外,票据抗辩不随票据流通而转移,只限于直接当事人之间有效。这种限制被称为抗辩切断原理。抗辩切断原理的存在有利于债权的实现,同时也符合票据的流通性。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抗辩权的种类与区别。抗辩权可分为独立抗辩权和从属抗辩权,前者无需主债权即可行使,后者仅从属于特定债权。另外,根据行使效力的强弱,抗辩权可分为永久抗辩权和一时抗辩权。文章还介绍了先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