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使先诉抗辩权是为了保护一般保证人的利益而设立的。然而,为了避免给债权人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先诉抗辩权进行了以下限制性规定。
当债权人住所发生变更,导致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变得极为困难时,限制性条件即为债务人下落不明或移居境外,并且无财产可供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债务人住所变更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当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时,这意味着债务人已经无力偿还债务。此时,债权人只能向保证人请求清偿债务。根据担保法规定,当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并中止执行程序时,保证人不得行使先诉抗辩权。对于这一规定,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理解其中的法律精髓,即只要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无论债权人是否曾向法院起诉或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无论债权人是否已取得执行名义的判决或仲裁,更不论债权人是否已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债权人都有权直接要求一般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不能以任何理由主张先诉抗辩权。
当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时,如果保证人没有主张先诉抗辩权而直接清偿或承担债务,这将被视为保证人放弃先诉抗辩权。根据担保法规定,保证人以书面形式放弃先诉抗辩权后,不得再主张该权利。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及解除合同的条款。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但不能解除合同,除非后履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中止履行的情形和通知对方的要求。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