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债权人可以行使留置权,前提是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的动产。然而,留置物必须是债务人合法所有或者合法占有的财产。那么,对于不属于债务人所有或者非法占有的财产,是否可以作为留置权的标的物呢?例如,债务人将偷来的相机修理,债权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留置该物呢?《担保法》对此并未明确规定。不过,《担保法》司法解释对此进行了补充性规定。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全文》第108条的规定,当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权。这意味着,债权人在按照合同约定合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时,如果债务人未能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该动产。然而,如果债务人对其交付的动产并不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债权人可能是基于对债务人的信赖而将第三人的财产视为债务人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认定债权人是善意取得该动产并在该财产上取得了留置权。
这种认定的理由是,留置权的产生不仅在于维护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应当维护交易安全。债权人接受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可能要求债权人审查标的物是否为债务人所有。只要留置权人确信所留置的动产属于债务人,根据债务人动产占有的公信力,债权人对其善意取得的不属于债务人所有的物就享有留置权。《民法通则》和《担保法》只规定债权人占有的为“债务人的财产”,并没有规定是“债务人所有的财产”。因此,债权人占有的认为是债务人的,实际上是第三人的财产也应包括在内。确认留置权的善意取得符合法律规定和民法诚实信用和公平的基本原则。当然,在实践中对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应以债权人不知的事实状态为限。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情况除外。
综上所述,债权人在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如果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仍然可以依法取得留置权。留置权具有对抗其他物权的效力,并使留置人享有其他权利。
盗赃遗失物不可以善意取得留置权。我国法律严格禁止销售和购买赃物,即使买受人购买赃物时出于善意,也不能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所有人因为被盗、遗失等原因而丧失对其财产的占有后,有权请求最后占有人返还。
留置权的取得必须具有基于留置标的物所产生的债权为前提,例如加工费、保管费、运输费等,且该债权已届清偿期。留置权的取得,之所以以债权已届清偿期、债务人未履行债务为要件,是因为债权未届清偿期,债务人到期能否履行债务尚不确定,因此债权人虽然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我国《担保法司法解释》中规定了质权和留置权的善意取得制度,但未对抵押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予以规定。物权公示的公信力乃是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因不动产抵押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如果抵押权未经登记,真正权利人仍能追及物之所在,否定抵押权设立的效力
留置权的善意取得是指在留置担保中,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道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仍可对该动产行使留置权。根据债务人动产占有的公信力,根据民法的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债权人对其善意取得的不属于债务人所有的物享有留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