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作为一种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存在并非人为决定,而是由争议解决的社会需求和仲裁制度内在构造的合理性共同推动。仲裁制度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仲裁是一种司法外解决争议的最为制度化的形式。它源于商人们的发明创造,因为冲突和争议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反映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内在矛盾。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避免矛盾,纠纷仍然不可避免。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纷争的社会,人类历史是一部争议和解决争议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冲突解决的要求不断变化,仲裁作为一种公正、迅速、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承认。
意思自治是仲裁制度的立足点和依据,也是仲裁制度产生和运行的重要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即契约自治或契约自由原则,它强调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和自我意志的约束力。意思自治的理论基础是私法自治,即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创设自己的权利义务。意思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注入了市民社会新鲜的活力,强调个体利益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意思自治的确立彻底否定了封建身份关系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使人类第一次获得真正的解放,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私法范围内,政府的唯一作用是承认私权并保障私权的实现,以避免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因此,意思自治作为市民社会的最高理念,是市民成为法律主体的基础条件。
仲裁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方式与自力救济和诉讼不同,它要求有公正的第三方主持程序,并按照双方均能接受的标准进行裁决,最终当事人服从裁决以平息纷争。这种由争议双方和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所形成的三角结构的争议解决模式被视为一种必然的社会逻辑。
总之,仲裁制度的合理性和社会需求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意思自治作为仲裁制度的基石,强调个体自由选择和自我意志的约束力,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仲裁作为一种必然的社会逻辑,要求有公正的第三方主持程序,并按照双方均能接受的标准进行裁决。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公正、迅速和经济的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也不会受理。但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因此,如果对仲裁裁决有异议的,可以先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结果,如果法院撤销了仲裁结果,则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