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下的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对于劳动合同的无效或部分无效存在争议的情况,应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进行确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如果劳动者已经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应参照本单位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来确定。
撤销合同的处理方式适用于被确认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是国家不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应通过撤销合同来消除依据该合同而产生的劳动关系,即劳动合同整体被确认无效。对于正在履行的合同,应停止履行。
对于已经履行的部分,如果劳动者已经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支付应参照本单位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确定。如果劳动合同全部无效且用人单位有过错,同时当事人双方具备主体资格并且劳动者要求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在撤销无效劳动合同的同时,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修改合同的处理方式适用于被确认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以及程序不合法而无效的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合同中的某项条款被确认无效,该条款不得执行,应依法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合法条款应具有溯及力,即溯及到该合同生效之时。
无效劳动合同所引起的赔偿责任主体是用人单位,而不是劳动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的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基于无效的劳动合同要求对方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劳动者被辞退后的两种维权方式及其相应的法律效果。一种方式是接受被公司辞退的事实,另一种方式则是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恢复双方劳动关系。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包括违法辞退的确认、经济补偿金的支付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和工资
离职承诺书的法律效力问题,阐述了承诺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离职单位要求违约金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及员工的权益保障。若雇主违反相关法规,员工有权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金。
根据原劳动部有关工资支付的规定,非劳动者原因造成的单位停工、停产期间,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对于停产、停工放假超过一个工资发放周期、劳动者没有提供劳动的情况,支付工资的标准由各地自行规定。停工、停产工资发放期限到恢复生产或者解除劳动关系时为止。
在多次敦促无果的情形下,该开发公司向陈某现场送达了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并对送达过程进行了公证。对于该开发公司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陈某不服,先是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后起诉至法院,提出要求该开发公司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恢复工作,并要求该开发公司双倍支付未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