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定金 > 其它定金知识 > 购房过程中的定金、订金和预付款的区别是什么

购房过程中的定金、订金和预付款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2020-05-25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132
在购房过程中,购房者通常会遇到需要交的几种款项,其中就有定金、订金和预付款,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几种钱款的区别,其实弄清楚这几者间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今天手心律师网的小编就整理了相关内容为您解答疑惑,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一、购房过程中的定金、订金和预付款的区别是什么

(一)定金

1、定金以书面形式约定;

2、购房定金的数额不得超过房屋总价20%,超过部分无效,换句话说,即使约定定金为房价的30%,如果发生违约,那么定金数额也只能按照20%计算;

3、购房定金可以抵冲奉;

4、定金的罚责从定金交付之日生效,准买房人不在约定的期间内交付定金的,准售房人可以将房屋另卖而不承担双倍返还的违约责任;

5、定金罚责(定金最主要的法律特征)。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15条“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订立主合同担保的,给付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有的购房合同或者定金性质的条款里面约定“意向金、诚意金”等,即使名称不同,但是只要规定定金罚责,那就属于定金,如果没有书面约定定金罚责的,那就不属于定金,如果买卖不成的应当退还给买方。

(二)订金

和定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法律性质完全不同,订金不具有定金罚责的特点。

根据沪房地资市[2001]112号的规定订金数额应当在总房价的千分之五以内。

订金按预订协议约定的办法处理。但属下列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全额返还购房者支付的订金:

1、房地产开发企业未签订书面协议收取订金的;

2、 签订的书面协议对订金的处理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3、 双方对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条款存在分歧、不能协商一致的;

4、广告、楼书、样品房与实实际状况不相符的。

(三)预约款

1、预约款并不一定就是定金

担保法解释第118条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所以商品房认购书中约定的预付款如果没有约定定金字样,必须要具备定金的性质,否则预付款不属于定金。

2、符合哪些法定条件的预付款属于定金

(1)有“定金”字样;

(2) 虽无“定金”字样,但是约定预付款在准买受人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当然准售房人的双倍返回责任不一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但商品房认购书是双务合同,可以推定其双倍返还义务。

二、预付款的特点

(一)预付款的数额没有任何限制;

(二)支付预付款方不履行合同的,并不丧失预付款,收受预付款的一方违约的,也不需要双倍返还预付款。各方的违约责任通过合同约定的其他条款来定,如果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一般不承担违约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产合同中的定金是否可退还

    房产合同中定金的概念、作用、成立条件以及购房者和开发商的违约责任。定金作为担保方式之一,具有双重担保的特点,既是履约的保证,也是一种支付方式,还具备赔偿功能。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定金分为解约定金和违约定金两种情形,不同性质的定金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 购房定金的退还条件

    购房定金的退还条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给付定金方不履约,无权要求返还;收受定金方不履约,应双倍返还。对于商品房销售,符合销售条件的房企在订立合同前收取预订款性质费用的,订立合同时应抵作房价款,未订立合同则应返还。只有在合同条款无法达成一致或认购书约定

  • 当事人要求返还定金的条件和限制

    《合同法》中定金罚则的相关规定。定金罚则是为了确保当事人能够自觉履行合同义务而设定的。内容包括给付定金方和接受定金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的处理方式,以及适用定金罚则的条件和特殊情况。同时,也提到了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作为赔偿。摘要的关键词包括定金

  • 交定金,您可以退还押金吗

    押金和定金在合同中的不同性质和可退还性。押金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应全额归还,而定金则具有担保性质,支付方未能履行合同则定金不被退还。当事人可在特定条件下协商退还定金。若涉及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

  • 新密购房交的定金可以退
  • 交的定金可以退回
  • 卖淫骗定金判刑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