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请书
申请书应为三份,其中两份递交仲裁委员会,申请人保留一份。如果被申请人为共同当事人,则申请书应为四份,其中三份递交仲裁委员会,申请人保留一份。
申请书应使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必须由申请人本人签名并注明申请日期。除了要写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电话等),申请书还应明确具体的申请请求以及申请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2. 身份证明
如果申请人是劳动者,应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并提交复印件。如果申请人委托代理人,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如果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携带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并提交复印件,以及本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
3. 劳动关系证明
应提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工资发放情况证明、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工作证、出入证等材料及相应的复印件。
4. 被申请人身份证明
如果仲裁委员会要求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被申请人身份的材料,申请人应尽可能提供。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提供其工商注册登记相关情况的证明,包括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地、身份证复印件、经营地等。如果被申请人是劳动者,应提供其本人户口所在地地址、现居住地地址、联系电话等。
5. 送达地址确认书
申请人在递交申请书时应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写明自己接收仲裁文书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内容。
1. 立案受理
原告向法院起诉时,应递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并根据被告人数递交起诉状副本和证据副本。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应当立即受理,并办理相关立案手续。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法院应在收到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向原告送达不予受理裁定书。
2. 庭前准备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五日内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开庭传票。被告应诉后,向原告送达开庭传票。法院在传唤双方当事人的同时,应做好开庭的各种准备工作,如通知共同诉讼当事人参加诉讼、调查必要的证据、告知合议庭成员、主持庭前交换证据等。
3. 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时,首先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法官查明当事人到庭情况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开庭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或判决。法庭调查主要是在法官的主导下,查明案件的事实,当事人在此阶段应充分举证和质证。法庭调查结束后,法官根据案件情况归纳本案的焦点,审理即转入辩论阶段。当事人在辩论阶段可以围绕本案焦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行使辩护权。法庭辩论结束后,在法官主持下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一般由法官当庭作出判决。如果案件复杂不适宜当庭宣判,则定期宣告判决。
4. 上诉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民事、行政判决的上诉期限为十五日,裁定的上诉期限为十日;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十日,裁定的上诉期限为五日。
5. 申请再审和申诉
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或有利害关系的案外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和调解确有错误时,可以申请再审。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当事人、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及其近亲属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可以申诉。申诉期限为从裁判生效之日起至被告人刑罚结束之日后两年。申请再审或申诉应向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提出,并附上原裁判文书,如有新证据,应一并提交。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再审或申诉不影响已生效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6. 申请执行
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发生法律效力后,债务人未按照上述文书所确定的期间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如果一方当事人为公民,则为一年;如果双方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则为六个月。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仲裁机构的裁决、公正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行政机关的处理或处罚决定,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员工在申请劳动仲裁时需提交登记申诉表、申诉书、身份证明及复印件等,并注明代理人的相关信息。此外,还需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的劳动关系证明材料等。集体争议案件需提交员工代表名单和欠薪名单等额外材料。用人单位申请劳动仲裁时需提交被诉人身份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