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在申请劳动仲裁时是有时效限制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劳动仲裁时效期间。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仲裁时效将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关系,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申请劳动仲裁不受一年的时效限制。然而,一旦劳动关系终止,劳动者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1. 前往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部分地区还需要提供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
2. 提交材料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在5个工作日内立案。劳动仲裁委员会不收取费用。之后会给双方规定举证期限,然后进行开庭审理,并对双方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劳动仲裁委员会将作出裁决书。劳动仲裁的结案期限为60天内。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劳动法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中止,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不受时效限制。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一年内需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