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作为一种劳动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以下劳动争议:
因确认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争议。
因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而产生的争议。
因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而产生的争议。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而产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而产生的争议。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在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情况下,农民工应首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解决:
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举报拖欠工资的问题。
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进行仲裁。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三种诉讼途径:
一是针对劳动纠纷案件,经劳动仲裁后任何一方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经仲裁后都服从,劳动仲裁裁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执行的,农民工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三是属于劳务欠款类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遇到拖欠工资等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切勿采取过激行为和暴力手段,如爬楼、堵路等。应当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否则,一时冲动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因触犯刑律而被追究责任。
劳动争议期间的工资支付问题。劳动者在仲裁期间如保持正常上班状态并有正常表现,可要求支付工资。若未上班且未请有薪假或已解除劳动关系,通常不予支付。若企业单方面解除合同,员工提起恢复劳动关系请求并得到支持,应支付仲裁期间工资。解决拖欠工资可通过协商、投诉
申请人因劳动争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的仲裁申请书。申请人要求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拖欠工资及赔偿金、补缴社会保险费用以及支付工作期间加班工资。同时,文中详细列出了加班费计算详单,并提示在递交申请书时需递交的相关材料。
劳动者提前辞职的通知期限和工资问题。劳动者应按法律规定提前30天递交辞职报告,雇主不可因此克扣工资。单位压缩工资若是为了限制劳动者离职或作为押金则不合法。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解决,并依法维权。《中华人民共和
劳动者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劳动者可以先向劳动部门反映情况,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者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若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等原因而中断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