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三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组成仲裁庭,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庭的组成情况。
仲裁庭应在开庭前五日,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日期和地点。
对于因各种原因逾期申诉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劳动仲裁委员会应根据情况作出不同处理:
当事人若无正当理由超过申诉时效,即丧失了申诉的权利,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
当事人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仲裁委员会应予以受理。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情况,如地震、水灾、火灾、战争等社会现象。其他正当理由的范围较广,例如当事人对仲裁委员会的存在不知情而向其他部门申诉导致时效延误、生病、童工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对于正当理由,仲裁委员会将进行认定。
若申诉时效届满后扣除中止时间后仍未超过申诉时效,仲裁委员会应依法受理。
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的赔偿问题。根据不同的案由,分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雇员受害赔偿纠纷。劳务关系相比劳动关系更加灵活,双方基于雇佣合同,人身依附性较低。在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受伤可按普通侵权造成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赔偿,并可直接起诉,不需经过劳动仲裁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