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索赔。根据这些规定,劳动者可以从未签订合同满一个月的次日起,要求用人单位补偿其两倍的工资,最多可达11个月,并要求补签合同。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六)款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十)款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一)款和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这些规定,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年获得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支付,不满半年的按半年支付。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是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的。每满一年工作,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满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工作不满六个月的,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对于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按照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但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的定义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按照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总的来说,根据新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不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从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社会保险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追究期限为违法行为发生或持续后的特定时间段,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主要分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九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十二种情形,涵盖了多种可能的情况,包括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形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
仲裁委员会对停工留薪期的评定以及单位对停工留薪期的异议处理。根据法律规定,停工留薪期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但不超过延长期限。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享有原福利待遇和工伤医疗待遇等权益。单位对停工留薪期有异议可申请鉴定。经仲裁委员会调解,
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平等协商约定,不得由用人单位一方强行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