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保护监察 > 女职工 > 孕期女员工辞退怎样赔偿

孕期女员工辞退怎样赔偿

时间:2024-09-01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1584

一、孕期女员工辞退怎样赔偿

  国家对孕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做出了明确的保护,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做出非法辞退,针对孕妇被辞退怎么赔偿?孕期职工有权申请以下赔偿:

  1、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相当于2倍的经济补偿金。

  计算方式:工作年限×离职前12月的平均工资×2倍(详见《劳动合同法》第42、47、87条)

  2、怀孕、产期、哺乳期“三期”工资。

  3、工资和加班工资(如有拖欠)应一并发放。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由此,按照《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妇女在怀孕期、哺乳期间,单位不能解除其劳动关系,妇女在怀孕 期、生育期和哺乳期等“三期”未满前,劳动合同期限应顺延。

  

二、女职工孕期可以被开除吗

  孕期的女职工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用人单位不能随意辞退怀孕期间的女职工。

  1、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产期的,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也不得与之解除劳动合同”。

  2、法律规定,女职工如果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即使《劳动法》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规定的情形出现,用人单位也不得与之解除劳动合同。还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即使在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3、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4、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到期的,应自动延续到女职工“三期”届满为止。

  三、女职工产假一般怎么休

  一般情况下最少为90天。其中产前假15天,产后假7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台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产前假不足15天的,与产后假合并使用。

  另外,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24周岁以上的已婚妇女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为晚育,实行晚育的,增加产假15天,同时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另增加产假30天。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孕期女员工辞退怎样赔偿的相关法律知识了。综上可知,孕期女员工辞退的话是需要根据女员工的工资来进行相应的赔偿。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手心律师网,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2020年疫情期间员工辞退补偿问题解析

    疫情期间员工辞退补偿的问题。疫情期间违法辞退员工的补偿标准按照员工在单位的工作年限来计算,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国家采取稳就业、稳工资措施,鼓励企业与职工协商稳定岗位,并指导和督促企业规范裁员,保障劳动者权益。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稳岗

  • 员工入职未满一年怀孕可以辞退吗

    员工入职未满一年怀孕是否可以被辞退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司不能以员工怀孕为由辞退员工,只有在员工严重失职且调岗培训后仍无法胜任工作时才能依法辞退并进行经济赔偿。同时,《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保护怀孕女职工,禁止用人单位在职工怀孕期间解除劳

  • 辞退、辞职和自离的薪资标准比较

    辞退、辞职和自离三种情况下的薪资标准比较。辞退时,用人单位需足额支付员工工资,赔偿金视辞退原因而定;辞职情况下,员工因个人原因辞职通常无赔偿金,若因单位因素离职则应有赔偿;自离则按旷工处理,达到一定天数可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辞职

  • 三期员工辞退赔偿问题

    孕期、产期、哺乳期员工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和赔偿问题。用人单位在女职工三期期间不得解除合同,否则应支付两倍经济补偿金的赔偿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根据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确定。

  • 公司解散期间女职工的赔偿
  • 2020疫情期间裁员的赔偿问题
  • 散装食品索赔难点解析:标识不全问题较为普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