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简称CIETAC)成立于1956年4月,是一家独立、公正的常设仲裁机构,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总部设在北京,设有深圳分会和上海分会。分会是仲裁委员会的组成部分。当事人在签订仲裁协议时,可以约定将争议提交北京总部、深圳分会或上海分会进行仲裁。若无约定,则由申请人选择地点。选择地点的原则是首先提出选择的地点为准,如有争议,由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根据仲裁法第73条规定,涉外仲裁规则可由中国国际商会根据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现行的仲裁规则是中国国际商会于2000年9月5日修订通过,并于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China Maritime Arbitration Commission,简称CMAC)成立于1959年1月,是一家独立、公正的常设仲裁机构,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产生于远洋、近洋、沿海和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的运输、生产和航行等过程中的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海事争议。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总部设在北京。其现行的仲裁规则是中国国际商会于2000年11月22日修订通过,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
除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我国还设立了一批常设仲裁机构,受理涉外仲裁案件。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在直辖市、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其他设区的市设立或重新组建的仲裁机构,对涉外仲裁案件的受理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主要受理国内仲裁案件,但若涉外仲裁案件的当事人自愿选择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则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受理。因此,像北京仲裁委员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等根据仲裁法设立或重新组建的仲裁机构,在涉外仲裁案件的当事人自愿选择其进行仲裁时,具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条件。根据法律,涉外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在人民法院得到执行。主要包括合同中有仲裁条款或书面仲裁协议、得到指定仲裁员或通知、符合仲裁规则的组成或程序、裁决事项在仲裁协议范围内且仲裁机构有权仲裁。不满足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