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印度是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之一,多年来,特别是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协议以来,印度根据《世贸组织协议》的内容,结合国内的发展情况和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频频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对被认为构成倾销的进口商品展开反倾销调查,保护国内产业。
一、中国是印度开展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2003年3月31日,印度针对47个国家(地区)共发起了15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中国,高达66起,占其总数的43%。在印度对外国产品展开调查的化学和石化产品、药品、纤维制品、钢铁及其他金属、消费产品和其他产品等六大类商品中,中国有四大类商品均为遭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其中,化学和石化产品31起,医药制品15起。钢铁及其他金属6起,消费产品9起,其他产品5起。在针对中国的66起案件中,作出终裁的有46起,作出初裁的9起,正在进行初裁调查的1起,立案后又终止调查的3起。从时间段来看,印度对中国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开始于1994年,当年只有4起;此后的1995~2000年,基本上为2~6起/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年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有19起,充分反映了印度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心态。
二、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原因
1.中印贸易竞争性较强
中印贸易开始于1951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贸易规模很小,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很快,贸易额以平均每年超过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3年11月,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66.6亿美元。现在,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向印度出口29.59亿美元,从印度进口37.01亿美元,印度在中国外贸伙伴中名列第20位。
中印贸易结构既存在互补性,又存在竞争性,从两国各自对外经济的总体结构来看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首先,从贸易对象国分布来看,两国都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作为主要的外贸合作对象,而且这种外贸伙伴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其次,从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也是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在出口方面,印度传统的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7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约20%,而中国现在已经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因此,在占印度出口总额的约20%的初级产品出口中,中印两国具有互补性,而在占印度出口总额近80%的制成品出口中,总体上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在进口方面,原料及中间产品出口额占印度进口总额的70%~75%,在这部分商品中,一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但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市场,如欧*克、东欧、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等。在这一领域,中国出口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将会有不少是印度所需要进口的,由此可以形成互补性。
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与问题。中国是全球贸易救济措施受害国之一,面临众多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但国内贸易救济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存在力量薄弱、企业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提高贸易救济措施效力,需加强反倾销工作、提高企业意识、增加政府支持和服务力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人申请反倾销调查的,除了要提交申请书外,申请书应该附有证据,如申请调查的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等。(一)申请人的名称、地址及有关情况;那么,对外商品出口价格优势也就消失,外汇倾销的条件便不存在。出口商可以利用这一
成立专家组是为了审查日本就美国对自日本进口的若干热轧平板钢材碳质钢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而提起的申诉。1998年10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起一项针对日本等国出口的热轧钢的反倾销调查。1999年7月29日,商务部发布反倾销税令,对日本进口的热轧钢征收反倾销税。
前面在经济学意义上分析了反倾销税的征收对出口国造成的损失,现在就中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般来说,只要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就会马上影响该产品对该进口国的正常出口,而一旦裁定倾销成立,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往往会导致出口产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