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12日,美国商务部启动了对中国产碳化硅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方为代表美国3家碳化硅生产商的美国金刚砂特设联盟。该组织在申请书中声称,中国碳化硅的倾销幅度为283%,并列举了包括我国第一、二、七砂轮厂在内的19家碳化硅生产厂家。
案件立案调查后,中国生产厂商积极与美国进口商合作,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美国律师进行应诉。1993年9月29日,中国应诉方将填写的DOC调查问卷寄送给美国商务部。
根据中国厂家向美国商务部提供的问卷,1993年年底,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决,认定中国碳化硅出口公司的倾销幅度为54%。具体分别为青海五矿进出口公司11.16%、贵州七砂进出口公司56.25%。其他3个应诉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30%、67%和115%。而其他未应诉公司的倾销幅度为406%。
1994年1月,美国商务部核查小组前往中国各厂家进行核查。
1994年4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终裁结果。青海五矿进出口公司的倾销幅度为7.5%、内蒙进出口贸易为27%、贵州七砂进出口公司为99%。而其他公司的倾销幅度均为406%。青海和内蒙两家公司被裁定的低税率使他们即使被征收反倾销税也可以继续出口,并有可能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可对美国出口碳化硅的公司。
1994年5月3日,中国应诉方参加了美国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调查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听证会。
尽管有6家企业积极参与了应诉工作,但仍有企业未参加,这削弱了应诉方的力量。同时也说明国内许多企业仍然缺乏运用反倾销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碳化硅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反倾销起诉。一些公司为了争取胜利成果而付出了努力和费用,但却被其他公司随意损害。有些应诉公司甚至后悔,认为与其以无损害胜诉结案,还不如让美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因为在“分别裁决”的情况下,只有被裁定较低反倾销税的公司才能继续出口。这样的结论表明我们的应诉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
为整顿碳化硅出口市场,体现“谁应诉,谁受益”的宗旨,1997年底,外经贸部决定只允许参加1993年应诉的6家公司对英国出口碳化硅。1998年3月,外经贸部决定将碳化硅调整为出口许可证管理。1998年底,外经贸部宣布从1998年起对碳化硅出口实施配额招标。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该产品是铁合金的一种, 其中钼的含量在45%到80%之间, 余下的部分是铁和少量的杂质。2001年8月8日,欧委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钼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根据各应诉企业的不同情况,欧委会分别对中国企业裁定了36%至263 %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