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 > 反倾销 > 美国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案例分析

美国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案例分析

时间:2023-10-05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381

一、案情

1993年7月12日,美国商务部启动了对中国产碳化硅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方为代表美国3家碳化硅生产商的美国金刚砂特设联盟。该组织在申请书中声称,中国碳化硅的倾销幅度为283%,并列举了包括我国第一、二、七砂轮厂在内的19家碳化硅生产厂家。

1. 立案调查和应诉

案件立案调查后,中国生产厂商积极与美国进口商合作,聘请了经验丰富的美国律师进行应诉。1993年9月29日,中国应诉方将填写的DOC调查问卷寄送给美国商务部。

2. 初裁和核查

根据中国厂家向美国商务部提供的问卷,1993年年底,商务部作出初步裁决,认定中国碳化硅出口公司的倾销幅度为54%。具体分别为青海五矿进出口公司11.16%、贵州七砂进出口公司56.25%。其他3个应诉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30%、67%和115%。而其他未应诉公司的倾销幅度为406%。

1994年1月,美国商务部核查小组前往中国各厂家进行核查。

3. 终裁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听证会

1994年4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了终裁结果。青海五矿进出口公司的倾销幅度为7.5%、内蒙进出口贸易为27%、贵州七砂进出口公司为99%。而其他公司的倾销幅度均为406%。青海和内蒙两家公司被裁定的低税率使他们即使被征收反倾销税也可以继续出口,并有可能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可对美国出口碳化硅的公司。

1994年5月3日,中国应诉方参加了美国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调查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听证会。

二、评述

1. 缺乏反倾销法律意识

尽管有6家企业积极参与了应诉工作,但仍有企业未参加,这削弱了应诉方的力量。同时也说明国内许多企业仍然缺乏运用反倾销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2. 反倾销调查的影响

碳化硅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反倾销起诉。一些公司为了争取胜利成果而付出了努力和费用,但却被其他公司随意损害。有些应诉公司甚至后悔,认为与其以无损害胜诉结案,还不如让美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因为在“分别裁决”的情况下,只有被裁定较低反倾销税的公司才能继续出口。这样的结论表明我们的应诉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

3. 出口管理的调整

为整顿碳化硅出口市场,体现“谁应诉,谁受益”的宗旨,1997年底,外经贸部决定只允许参加1993年应诉的6家公司对英国出口碳化硅。1998年3月,外经贸部决定将碳化硅调整为出口许可证管理。1998年底,外经贸部宣布从1998年起对碳化硅出口实施配额招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